會不會只是人類沒能力且無法解讀?所以把它歸為"超自然"?但事實上就是自然原本且本來就會發生的事?
「超自然」(supernatural)一詞雖然在日常語言與大眾媒體中仍偶有出現,但在現代的科學、哲學、認知與意識研究領域中,這個概念實際上已經變得過時,甚至失去實質性的學術意義。其語源來自中世紀神學的世界觀,而如今,隨著人類對大腦、意識與實相的理解不斷深化,操作性更強的概念與建模方法早已取而代之。
一、「超自然」的詞源與神學淵源
「超自然」(supernatural)源自於拉丁文 supernaturalis,其中 super- 意為「超越、之上」,natura 則是「自然」。此詞最早出現在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文獻中,用以描述一種超越自然界的神聖領域,例如:神的干預、天使的顯現、神蹟的發生等。
這種概念根植於一種二元階層宇宙觀中:自然界被視為變動、有缺陷的物質世界,而超自然界則象徵永恆、完美、神聖。換言之,「超自然」並不是對未知力量的科學猜測,而是對一個更高次元秩序的宗教性想像。
然而,這樣的宇宙結構在現代科學興起後逐漸被整體一元的自然觀所取代。從神經編程到人工智慧,人類對「自然」的定義越來越寬廣、也越來越深入,使得「超自然」這個類別失去了其必要性。
二、現代認知與意識研究中,「超自然」的缺席
在當代的神經編程或夢境意識研究中,「超自然」幾乎不再是一個有效用語。其原因在於這些領域普遍建立在「方法論自然主義」(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上,也就是認為所有現象(包括最神祕的經驗)都應該被視為可觀察、可理解的自然事件。
許多過去被認為屬於「超自然」的現象,如神祕體驗、預知夢、靈魂出竅、甚至通靈現象,如今可以透過虛擬神經網路模型編程模擬建模分析,建立可視化與交互式的認知模型空間,這些方法之所以強大,在於它們具有可操作性(operability),能夠被驗證、模擬、分析與優化,而不是像「超自然」那樣作為一種終止式的說明模式。這種轉變不僅是語言上的更新,更是認識論(epistemology)上的演化:人們已不再滿足於神祕化現象,而是尋求更能推進知識結構的分析工具。
三、可操作的模型擴增與虛擬建模
相對於「超自然」這種空泛的舊詞,可使用更具操作性之架構,例如:
(1)模型擴增(Model Expansion)
意指在既有的理論架構中,不斷加入新的變數、維度與層次,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思維擴展,使模型能容納更多複雜的現象。
(2)虛擬建模(Virtual Construction)
利用模擬、虛擬建模、視覺化編程等方式,動態重建認知過程、夢境意識結構、甚至主觀經驗場,使之成為可以實驗與互動的對象。
這些方法都是可重現、可驗證、可延展的,具備實際的解釋力與應用潛力,而不需使用缺乏理論推進能力的「超自然」。
結語:從「超自然」到「超結構」
「超自然」這一概念逐漸被拋棄,其實象徵著整體認識論(epistemology)的深化與成熟。在古早的知識系統中,凡是難以理解、無法歸類的現象常被歸因於「自然之外」的神祕力量或神意介入;然而,隨著理論的進展、模型工具的演化與跨領域整合的興起,我們已不再需要仰賴「不可知的彼岸」來解釋複雜性。
現今的我們,能夠透過模擬(simulation)、建模(modeling)與結構映射(mapping)的方式,具體地探索並操作包括「心智」在內的高度複雜系統。那些過去看似神蹟般的經驗與現象,如今可以在數據層、符號層與維度層次上加以解析。換句話說,奇蹟不再來自「自然之外」,而是來自「自然之內的深度運算與結構生成」。
因此,深層知識探索的未來,不在於追尋某個凌駕自然的力量,而在於不斷拓展自然內部的結構可能性——無論是虛擬結構(virtual architectures)、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s)還是符號結構(symbolic frameworks)。我們透過這些可操作、可模擬、可疊代的系統,重新定義「真實」的邊界,並朝向一個心智可程式化、意識可重構、實相可建構的時代邁進。
這不只是從語言框架上的轉換,更是對自身存在本質的全新理解方式:我們不再只是自然的觀察者,而是結構的建築者與秩序的創造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