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

清代名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這段文字雖然簡短,卻揭示了積德行善的深刻智慧,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善」與「德」。

#### 一場看似偶然的劫後餘生

故事發生在紀曉嵐十歲時,他在外婆家避暑,目睹了一場令人唏噓的事件。某日,他從樓上遠眺,看到幾十個人正陸續登上一條渡船。因天氣炎熱、河水暴漲,大家爭先恐後地擠上船,情況十分混亂。在推搡之間,一位老人被不知名的人一拳打入水中。老人掙扎著爬上岸來,氣憤地大罵出手之人,卻已來不及登上那艘即將啟程的船。

隨著船開走,老人獨自站在岸邊,一邊抖著濕漉漉的衣裳,一邊不住埋怨。然而,就在此刻,一艘滿載糧食的船因水流湍急失去控制,猛然撞上了剛開出的渡船。整艘渡船瞬間被撞得粉碎,船上數十人悉數落水,無一生還!而那位被推下船的老人因為未能登船,竟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幸存者。

#### 善念救人,福佑自身

目睹這一幕,老人後怕不已,不住地合掌念佛,感慨自己大難不死。圍觀的人也紛紛上前,詢問他當日為何要渡河。老人告訴大家,原來他的族弟因貪圖二十兩銀子,打算將家中一名童養媳賣給富人做妾,並且當天就要立下字據。他不忍心看到女孩被如此賣掉,於是變賣了自家的田地,湊齊了二十兩銀子,準備搭船前去贖回女孩。眾人聽聞後,無不感嘆老人的仁義心腸,並為他的善行最終救了自己一命而欽佩不已。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善念的力量,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我們常常感嘆:「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善事,卻還沒有看到回報?」這種質疑其實反映了我們內心對因果報應的急切期待。然而,善行的價值並非僅在於立即得到回饋,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我們無形中化解災禍。正如故事中的老人,他的善心和善行看似沒有立竿見影的回報,卻在暗中為他擋下了一場致命的災難。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這句話道出了行善的另一層意義。我們無法預見那些潛在的災禍,甚至可能一生都不會意識到善行的真正作用。然而,我們的健康、平安、家庭和諧,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往往正是善行所帶來的庇佑。試想,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意外與災難,那些現實的苦痛會讓一切金錢和名利都變得毫無意義。因此,當我們擁有平凡且安穩的生活時,不妨心懷感恩,珍惜當下,因為「沒有事,難道不是最好的事嗎?」

#### 積德的真諦:動機與影響

然而,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僅要看到積德行善的重要性,還要深思什麼是真正的「積德」。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表面上行善,實際卻是為了名利或私利。他們可能捐款蓋學校、做慈善,卻同時在其他方面損害他人利益。這樣的行為,究竟是積德還是損德?你提到的「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為私利,不顧百姓利益甚至死活;扭曲事實,與民爭利」等現象,正是對這個問題的深刻揭露。

真正的積德,應該是出於善意,並對他人和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只是表面光鮮,實則以犧牲他人為代價,那麼這樣的行為並不符合「積德」的本質。相反,它會破壞社會的和諧,最終可能導致更大的惡果。

#### 假積德的危害

舉個例子,有些企業對外標榜「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但實際上卻在背後肆意排放污染物,破壞自然環境。他們利用慈善的名義塑造形象,卻在暗中傷害更多人。這種行為不僅是偽善,更是對社會道德的挑戰。同樣地,某些人為了個人利益歪曲事實,甚至侵害無辜,這樣的行為表面上可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但長期來看,這些「假積德」終將損害自己,並使社會陷入更大的不公。

#### 真積德的價值

真正的積德,往往是默默無聞的。它不需要炫耀,也不求回報。那些用心幫助他人、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或許不會因此獲得名利,但他們的善行將為整個社會帶來希望與溫暖。正如故事中的老人,他雖然貧困,卻願意拿出僅有的資源去幫助一個無助的女孩。他的行為不僅挽救了一個生命,也讓他自己躲過了一場生死劫難。這正是善行的價值所在:**它不僅改變他人的命運,也可能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

#### 結語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這句話蘊含的智慧千古不變。我們無法控制命運中的意外和災禍,但我們可以選擇以善念和善行來面對人生。真正的積德並不需要轟轟烈烈,而在於每天都懷抱善意,做對得起天地良心的事情。

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的行為是否出於真誠?它是否有益於他人和社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是在積德行善,也是在為自己鋪就一條更加平安和順遂的道路。

善念如種子,雖然生根發芽需要時間,但它最終一定會開花結果。當我們以善為本,堅持積德行善時,不僅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光明,也將為自己贏得真正的福報。
https://ace0156.pixnet.net
2025-01-27 6:3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筆記 閱微草堂
這區發文的不算分喔

我只是提醒一下
typetin

怎麼不算分?上面的手掌圖是什麼意思?

2025-01-28 13:57
閒聊區發文沒增加積分嗎?
什麼時候改的?
大道無情,修行之路本應踽踽獨行。若心中難以斬斷俗世的羈絆與牽掛,便無法全然投入對無上大道的追尋,終將止步於半途,難以達至真正的解脫與圓滿。

然而,大道雖無情,人卻終究有情。修士並非草木,能真正做到太上忘情者,又有幾人?修行之道,或許正是在情與無情之間求得平衡,在超脫中尋求圓融,在孤獨中領悟真諦。
大概高中時買了一本,就當故事書來看,

不過也很久沒看了,書也不曉得收那裡去了.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
值得推薦。





但還是想說,這故事沒啥因果關係,
這社會上只有心狠手辣,毫無同情心的人才能出人頭地,大富大貴。
請問哪一船人誰無親友,無端意外溺斃,讓親友陷入痛苦甚至生活上頓失依附,這豈有公平正義?
更何況,難道這一船人都是殺人越貨的強盜嗎?否則上天為何取人性命?
結論,根本沒有神,
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時間是虛構的概念,現在即永恆。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紀曉嵐講因果故事】閱微草堂筆記 第17集 - 附體報仇

...常明驚怒之下,便用腰帶將我勒死,並把我的屍體掩埋在河堤之下。在我失蹤之後,父親便懷疑是常明把我藏起來了,於是就到巡城御史那裡去告狀。後來,案子又轉送刑部,刑部認為這件事證據不足,難以認定常明的罪行,便商議決定另尋真兇,於是這個案子就被擱置下來,暫不過問。從此以後,我的靈魂變總是跟隨著常明,可是一旦跟隨他相距四五尺的時候,我便覺得他像熾熱的一團火,因此我不敢過於靠近他。後來,他身上的溫度逐漸削弱,我才可以一尺一尺的更加接近他,直到昨天完全不覺得熱了,我的靈魂便得以附在他的身上。

二格的靈魂接著又說道 :「其實在初次審訊時,我的靈魂就已跟在他身後來到刑部,我還清楚地記得,受理此案的部門是廣西司。」後來根據二格靈魂所提供的日期果然在廣西司查到了原案的卷宗。然後再查問具體的埋屍地點時,二格靈魂說 :「在河堤某處第幾棵柳樹下。」後來果然挖到了二格的屍體,當傳喚二格父親李星望來辨認時,他一見到二格的屍體便失聲慟哭嚎泣道 :「我的兒啊,你死得好慘呀 ! 」

這樁案子雖然看起來虛幻飄渺,但經過驗證,卻有情節屬實,在審訊兇犯常明的時候,如果叫到常明的名字,他恍如大夢初醒,用自己的口吻來回話,而如果叫到二格的名字,他有昏沈如醉,用二格的聲音來作答,就這樣在經過多番審訊對質後,常明終於認罪伏法。...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