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票房慘綠的國片如今變成經典?

之前討論度很高的少年耶安啦,一隻吉娃娃5000的條子阿不拉啦,
還有讓2024-2025跨年夜3000人在大安森林公園一起哭的愛情萬歲啦,
那些片子都誕生於1990年代,但在當時關注度都不高,總票房不過才7位數字,
成本遠遠無法回收,為何到了現在居然可以翻紅成經典?
2025-01-03 21:11 發佈
arlo1011 wrote:
之前討論度很高的少年...(恕刪)


經典不是這樣嘴巴說說的
那年代流行香港電影,所以花錢看的多數都港片。少年吔,安啦1992年,那一年周星馳電影5部,劉德華9部,所以說當年台灣電影票房不好,不如說是當時港片太猛。
我沒什麼見識,交給AI

1990年代的國片確實面臨過一段低迷期,那時候的台灣電影市場受到好萊塢大片的壓制,製作資源相對有限,許多電影雖然在創作上具備相當高的藝術價值,但在市場上卻無法獲得應有的回應。然而,這些電影之所以在現代翻紅成經典,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 時代的情懷與集體記憶
當年那些票房不佳的電影,現在成為了一代人對過去的情感投射。隨著時間推移,90年代的文化符號逐漸被重新解讀,尤其是對於成長於那個時代的人而言,這些電影承載了濃厚的懷舊情感。

2. 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傳播
現代社群媒體平台(如YouTube、Instagram)與串流服務(如Netflix、Disney+)使得過去被忽略的作品得以被重新發掘。影評人和網路創作者的推薦也大幅提升了這些電影的能見度,讓新一代觀眾有機會接觸到它們。

3. 電影藝術價值的重估
1990年代的許多國片,雖然在票房上表現不佳,但它們在題材、敘事或美學上的創新後來被影評界和學術界重新評價。例如,《愛情萬歲》以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社會氛圍的刻畫,在國際影展上屢屢受到肯定。當時,這些價值或許未被市場接受,但隨著時代演進,它們的藝術價值越發凸顯。

4. 當代文化語境的變化
某些90年代的國片可能觸及了當時不被廣泛接受的議題,如個人孤獨、都市疏離感或對社會變遷的反思,這些內容在現代卻因文化與價值觀的轉變而變得更具共鳴。

5. 活動與集體觀看的加持
如你提到的跨年夜活動,在大安森林公園3000人一起觀看《愛情萬歲》的場景,不僅重新喚起人們對該片的記憶,也賦予了電影新的社會意義。這種集體觀看與情感共鳴進一步強化了電影的經典地位。

6. 導演或演員的知名度提升
許多當年的電影製作人和演員後來在業界發展成功,這讓觀眾對他們早期的作品產生興趣。例如,導演蔡明亮等人的國際影響力,帶動了其過去作品的關注度。

總結
90年代的國片翻紅,既是因為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經得起時間考驗,也是因為現代媒體環境、觀眾情感和文化語境的改變。這種「遲來的愛」也體現了經典作品的特質:在任何時代,都能找到與之共鳴的觀眾。
一個時代一個眼淚
乾隆年間的花瓶,放到現在也是稀罕物品⋯⋯
以前覺得普遍可見的,自然不會想花錢進電影院看。幾十年過去,開始有回味價值了,身價自然不一樣
taco1984 wrote:
那年代流行香...(恕刪)


我倒是就觉得台湾的品味有问题,

港片的讲好听点很大众,讲直白点很庸俗,正好符合台湾的主流审美价值观。

反而是台湾本土好电影没人看,比如一一,悲情城市这类的。
应该和教育程度有关系,一方面自身的教育体系不能创造出繁荣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不能培养品味较高的受众。

所以导致台湾目前的电影产业低迷
電影的主流是商業電影
不是藝術電影或文藝創作

用分類來看,好萊塢跟香港
其核心價值都是商業電影
裏面放的都是迎合消費者的
各種各樣的心理價值元素。

而藝術電影比較屬於不迎合
觀眾消費者的類型。有其表達
內部核心意願跟創作意念。

因此,在商業電影與院線上映
這個主流之下,迅速容易被接收
的片,就會是好萊塢跟香港片
而前述的非商業電影,吸收傳達
速度慢於商業片,傳達的意念
比較慢。除非兼顧商業及藝術。

放到今天,文藝創作電影
還是不會在院線賣座,衡量指標
是第一輪上映賣座不是幾十年後
重新被評價討論。
《少年吔,安啦!》、《條子阿不拉》、《愛情萬歲》等片在當時票房表現不佳,但在後續卻翻紅成為經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時代背景的轉變、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後續的傳播與推廣,以及觀眾口味的轉變等。這些電影的例子也說明,一部電影的價值並不能單純以票房來衡量,時間往往能證明一部好電影的真正價值。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