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r觀後感

Joker觀後感

「Joker觀後感」

今年十月即將上映的「小丑2:雙重瘋狂」 (Joker:Folie à Deux),片名中的「Folie à Deux」法文,是「二聯性精神病」之意,形容一個有精神病症狀的人,將妄想的信念傳送到另一個人。

讓我又再去看一遍之前票房屢創佳績的「Joker」,當時上映時是討論度最高的片子。許多朋友學生看完之後覺得很壓抑,褒貶不一,甚至將責任歸咎於社會對於弱勢族群不公,但我看到的是自古爭論至今的善惡二元論。英雄電影跟我們小時候讀的故事書一樣,基本架構在善惡二元對立的原則上,直到現在某些導演或劇作家企圖以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善惡之間的界線,畢竟現實世界裏,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數學題。

不管是東西方對於善惡的討論與爭辯,從來沒有停止過,探討人性,其實不管是哲學還是宗教,甚至是倫理學、心理學,其實還是離不開這個範疇。中國從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但同為儒家衣缽傳人的兩位,其實還是根源於儒家「本於心」的前提,以孔子的話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能發覺重點在於「初心」,也就是心理學講的的「行為動機」。 若要以結果論來看,如果出發點是善,但結果是惡;如果動機是惡,但結果為善。又該如何去判定?所以才會有「道德」與「法律」的概念,依照荀子的主張,人皆有「是非、惻隱、羞惡、辭讓」之心,而荀子的主張是人的天性自私自利,這是生物求生的本能,基本的需求與慾望要先被滿足。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

他的意思是,我們要先承認這種天性的存在,認同其存在的合理性,在這個基礎下,增加人為的約束,所以才有「道德倫理」與「法律」的出現。

如果仔細去研究西方對於善惡的討論,從語辭上來看,希臘語、拉丁語和英語中的「惡」包含了「違反道德的惡、不健全的惡、令人不適的惡」,都是屬於一種廣義的惡;如果從學術上來看,社會學認為惡指的是「越軌」;法學將惡理解為「罪惡」;宗教的惡則是「指對信仰的背叛,還有內心的懺悔」。 在荷馬史詩中,諸神擺脫善惡無端的形象,出現道德的特徵,也因此為了調和諸神的正義和諸惡的問題。其中一種傾向二元論:善神和惡神對立;另一種則傾向將惡歸咎於人。

在一些文學作品當中, 例如愛司克羅斯和索伏克羅斯的作品裡,從兩個方向來追溯人類的錯誤:一個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類的錯誤行徑;另一個是世界當中存在有惡的成分。但在這個時期的哲學中的惡尚未凸顯,但是已經隱藏在自然哲學當中。

蘇格拉底明確地指出惡的「非自願性」: 「沒有人自願為惡, 惡不是人的天性」,是無知才會為惡。也就是說,將惡歸於知識;柏拉圖則是進一步在靈魂結構中去找尋的基礎:歸根於「理性、激情、欲望的不和諧」導致惡的出現;亞裏斯多德則否認世界有惡的本原存在!惡的出現是潛能產生異變的產物,而且不能離開惡的事物獨立存在。

斯多亞學派同樣不認為世界上存在真實的惡,「惡只是一個錯誤的表象,屬於善的一部分」。伊比鳩魯學派則認為惡是身體的痛苦、靈魂的紛擾。

中世紀時,由於宗教的關係,哲學成了神學的附屬品,產生了「原罪」的說法,也就是將惡歸咎於人性,是人本身的侷限與自由意志的濫用。到了近代哲學,主要是以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來探討惡的問題。而後來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又孕育出功利主義。

尼采認為不利於生命本能的行為便是惡。來自柔弱的東西便是惡。邏輯實證主義則認為在客觀事實中不存在惡,惡並不是用來描述事實,而是表達情感和偏好。例如,羅素認為惡的嘗試是為了喚起感情的藝術。屬於倫理相對主義的別爾嘉耶夫則認為惡的問題是宗教意識的核心,惡的根源不在神,而在人的自由之中。

事實上,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微又崇高,能洞察入微又常視而不見。人性的存在是二重化的,硬要將人性作性善或性惡的劃分,事實上是沒有意義的,重點在於對人本身的探討和理解,去認識自己。人類的優勢就是我們能夠獨立思考,所以才有探究自己本身,以及了解外在世界的過程。

佛教講「無我」、「無自性」、「性空」。另一面則是一個無常流變的「物的世界」。與儒家的「本於心」其實互為呼應,禪語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生動地描述了人在追求本源的過程的三個境界。「善惡存乎一心」,好心也會辦壞事,人無法迴避生物根本的需求,如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到的,人要先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再來談其他的需求,甚至自我實現。當你人生經歷越多,思考的層次越高,看事情的角度就會不停改變。

事實上,不管是東西方,儒道佛,西方的哲學科學,「一理通萬里通」,「智慧」兩個字道盡了所有問題的答案,所有的先聖先賢追求的,都是「智慧」,而在智慧增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停地驗證、嘗試,過程中難免犯錯,但有智慧的人會去總結經驗,不斷自我修正,最終極的目標其實都是在追求一個更高層次的昇華,也就是佛家講的「頓悟」、「立地成佛」。 嚴格來說,我們也只能要求自己,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的善惡,甚至去做出審判,那是神才有的境界。但在追求智慧的過程裡頭,人常常走入誤區:「妄圖當神!」所以才有所謂的「惡」的產生,但看看那些具有大智慧的聖賢的做法,就會發覺他們用更高的層次來看待善惡,包容、原諒、接納。他們不會去否定其他人,甚至想控制其他人,因為沒有必要,正因人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自身的功課、課題,只有靠自己。或許當我們回歸到自己「本身」,就會發現善惡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探索自我的旅程,想爬多高、走多遠,由你自己決定!

謝謝你讀到最後,
2024-07-16 18:2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後感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