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碳費的討論上,環團最大的問題不是蠢、不是懶惰,只是太理想
就從碳費的例子來說,
他們只看到他們想要的國外方式,
卻不去思考跟研究,那些法規是怎麼一路走成今天的樣子的
等於是他們追著一個理想在跑,然後完全不顧現實、不顧政策的任何考量
歐盟的政策設計,給高貿易暴露風險的企業大量全額的免徵額,不讓企業收到碳洩漏帶來的衝擊
所以台灣在設計制度的時候,也納入了這個部分
但到了環團眼中,這個國際通用的保護產業的作法就變成大拍賣了??我問號
環團就只想要政策變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有沒有想過這個免徵係數的作法一但一開始就拔掉,然後比照其他制度成熟的國家收每噸500、800 的碳費,會發生什麼?
企業利潤大減、生產成本一下子暴漲,訂單失去價格優勢開始轉移到其他國家
然後企業倒閉、產能萎縮,工廠裁員,大量勞工失業
環團拍拍手慶祝,說又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倡議,守護了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