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完蘇麻離青好幾年了,都沒什麼人相信我,那我只好到處張貼讓更多的人看見了。至於照片和影片請到我的賣場裡或YouTube看,網址如下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1835548551995
https://youtu.be/GEMW5UAfttU
作這網頁時只知道柴燒加礦物釉至少清中期,現在確定是宣德瓷,不是寄託款。我對青花瓷沒研究,但我肯定自己看包漿的判斷方式,結論證明我看包漿的方式正確。
蘇麻離青是呈色淺淡的正深藍色,如果圖片不是正深藍色,則表示有色差。
書上寫明洪武採國產料,青花呈色偏淡偏灰釉面多青白色。明初官窯的青花呈色偏淡,有的淡藍,有的泛灰,而現在則以濃重加發黑的釉料製作。
這青花釉有聚縮和暈散,發色淡雅,九成以上無錫光斑!
總結如下:
1.釉面特徵
青花下凹的立體釉面,釉裡佈滿鐵鏽斑聚縮,青花線條下凹自然,色淡處較不明顯,單點突兀下凹假。(下凹隱約自然,非針尖刻劃人為均一的下凹)
宣德瓷裡不下凹的釉是國產料,混和料由國產料和蘇麻離青組合而成。
星狀點滴暈散鐵鏽斑指的是圖8中的放射狀流散聚縮,聚縮點為鐵鏽斑。(鐵鏽斑和錳鏽斑通常一起被提及,例如高鐵低錳或高錳低鐵。鐵鏽斑下凹,而錫光斑則上浮到釉面,但是一般人會把它們搞混。)蘇麻離青含量越多則下凹的鐵鏽斑越多,青花沿著圖案下凹有立體感,反之使用越多發灰國產料,青花看起來不只顏色沒那麼漂亮,也少了下凹的立體感。
是聚縮點鐵鏽斑在下凹,細圖可見聚縮點鐵鏽班小到肉眼不可見,所以下凹是細緻的沿著青花線條下凹,仿製品的下凹真的很醜。
辨別1瓷盤是裡面最漂亮的,從下凹的狀況能看出使用蘇麻離青比率不同。拍攝蘇麻離青的鐵鏽斑,最佳位置為有下凹或有上浮聚縮點處。
2.青白釉
這個青白釉既是青色也是青黃色,在不同光線下的顏色肉眼看起來不一樣(耀州窯是橄欖綠裡出橄欖黃色,原來礦物釉都綠中有黃)。包漿朦朧溫潤光澤,宣德青花釉面滿佈橘皮紋,老化的氣泡圓周帶白邊見細圖7。青花瓷釉面氣泡密集,大小不一,顯雲霧狀,稱為「朦朧釉」,我說透明釉像帶綠色的果凍。
*劉良佑:由測試明初青花透明釉的氧化物,得知宣德朝以前的透明釉,釉灰(鳳尾草等)用得多,所以鐵含量及鈣含量都高,因而造成釉面光度減低,略為失透,看起來好像不熟的樣子。同時因為鐵的著色,使透明釉中略現綠光(仿元青花、洪武瓷品等這點常忽略)。這段出自幼獅文化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的陶瓷第113頁, 這段說明透明釉呈透綠光果凍狀成因,元青花官窯和明宣德前透明釉都一樣。
孫瀛洲:用八倍放大鏡在強光下照視,凡款色多暗霧而下沉,器身和口裡、足內釉薄處閃有明顯的牙黃色,濃釉處微閃淡青色者具備這幾點均為精品、真品。我觀察到的是薄釉處呈微帶黃綠色,條帶狀分佈,黃光加強後顯暗沉,積釉處偏綠,霧霧的像果凍,底款和青花顏色看不清楚正常。
宣德時由於釉果(一種風化程度較低的瓷土,長石含量較多)用得多,鐵含量少,且鈉鉀含量高,由於鈉的作用,使得宣德朝的透明釉更加清亮,青花發色也更加濃艷。看看這麼矇矓都叫清亮了,那更早前的釉是怎樣!
介意被引用的話,劉良佑和孫瀛洲這些段落可叫我刪除,反正我研究完畢了。
明清燒製溫度提高,故配方和宋代前不同,釉果是會影響透明度的助溶劑,幫助二氧化矽在高溫下溶解用的,沒有釉果前是能燒製出透明釉的。
元到明早期是青白色釉面,白中泛青,青在前白在後,青為主!清代的釉面是白中閃青,白為主。所以宣德前沒有白色釉面的青花瓷,不管是青白還是卵白都跟現代的死白差很遠。
青白釉呈霧狀,白霧如絲絮。拍紅碧玉時意外把這特徵拍清楚了,有興趣可到紅碧玉網頁看青白釉細拍,青白釉真的是矇矓釉。
為什麼盤口邊沿塗醬色邊,因為礦物釉最容易變色的地方在盤口邊緣及下方露胎的胎釉交接處。我對礦物釉認識的更深刻了,不同的礦物釉邊緣滲露出的颜色不同,像青白釉他滲露出的邊緣胎釉交接處是白色的,蠻白的了難怪被稱為青白釉,部分區域能看到但不一定會有,因為底部胎釉交接處有刮除一圈邊緣的釉,而上方邊緣用醬釉遮掩會變色的青白釉。
3.青花的聚縮暈散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最難仿的二點
一是特殊呈色,藍中微泛紫,青中蘊淡綠。 另一是紋飾筆道中的色料聚縮現象。
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堆在一處時,蘇麻離青釉確實遠看時是藍中微泛紫的,沒有對比的話,只覺得是普通的正深藍色。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藍中微泛紫,青中蘊淡綠這句指的是聚縮處的顏色表現方式,下一句紋飾筆道中的色料聚縮直接表明蘇麻離青內佈滿聚縮 。
聚縮包括釉裡色料聚縮和上浮聚縮點,色料聚縮現象佈滿青花線條。肉眼看手寫底款時比模印龍紋清楚,毛邊就是暈散,而斷斷續續就是聚縮。
聚縮變綠色與反藍紫光的不同
變綠色的.目前只看到上浮聚縮點反綠光,聚縮點裡有聚縮,它不是整個點變綠,而是點裡的聚縮泛綠光,所以用蘊字 。
反射藍紫光的 .照理所有的聚縮處都反藍紫光,矇矓釉的關係,肉眼看只有上浮聚縮點微泛紫。
上浮聚縮點上方沒有氣泡,造成顯眼的上浮效果。
書裡寫國產青花浙料石子青發黑發灰,平等青書上都寫發灰,明代回青顏色艷麗(回青沒有鐵鏽斑顏色鮮艷渾散不收無暈散,明中期嘉靖萬曆使用的。)。清代青花使用發黑發灰國產釉,難怪推崇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的聚縮跟國產青花料不同,從形狀上看,看圖8細拍圖蘇麻離青有呈放射狀流散的聚縮點,而國產青花礦物釉的聚縮呈點狀。再來從顏色上看,蘇麻離青的聚縮藍中微泛紫,而國產青花釉聚縮顏色發黑。不管顏色形狀都不一樣!
為什麼書上沒把上浮的錫光斑寫入難仿製的點?我想第一它非必要,第二這現象出現在所有的礦物釉。
**不管是聚縮還是錫光斑肉眼都很難看到,加上這青白色矇矓釉,以我的技術能拍出辨別1的圖八是老天保佑!肉眼能清楚看到聚縮或錫光斑的話,那絕對是仿製品怕你看不到刻意作的啦。
4. 胎土
細砂底,胎土表面奶油白,放大鏡觀察有顆粒感摸起來滑細糯米粉感,敲起來扣扣聲,破口微灰白色油潤黏土感,破口手感滑細是老瓷的證據之一。
其實這段有講到氧化包漿,為什麼胎土呈顆粒狀摸起來卻是糯米粉手感?就氧化了啊。
這是柴燒的,包漿光澤正確有老化痕跡(包括釉面皺紋及氣泡和胎土的老化現象),胎土表現與現在不同,青花礦物釉(指聚縮暈散)。
PS細圖都我拍的,圖內白粥點黑點不是每個盤子都有,官窯沒這麼多瑕疵,從石頭開始玩的人,習慣挑毛病,因為我知道毛病通常是它們的身份證。
說自己有永宣青花的,麻煩把上浮聚縮點及釉裡色料聚縮現象拍出。
瓷器的青花紋飾和底款的聚縮就像人的指紋獨一無二,從底款聚縮就知道是不是這個盤子。現代化學釉很死沒變化,所謂的釉色死指的是化學釉成分均勻一致。
保證圖/文符合實物。
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賣故宮文物籌措反民復清資金,這表示民間很多文物。還有大陸文化大革命時的文物出逃!至於盜墓沒台灣的事。
其他觀察到的特徵如下:
1柴燒(1.釉面顏色不均,不知道是溫度不均還是釉料本就不均造成2.落渣、黑點,稀少特徵3.底胎有渣沾黏,表面有微亮光澤4氣泡大小不均5微有火刺,稀少的)
2光澤很美,有老物件的朦朧釉光包漿,有人說臘狀光澤,我覺得這是很亮的臘狀光。
3模印團龍紋,圖案有瑕疵正常
4泥鰍背是明清特徵,底足掛釉後刮去一圈的作法。
5開片
6大明宣德年製六個字是用毛筆寫的 ,不是印的 !德字中間少一橫,製字的衣部由上往下一筆撇完。
7有橘皮紋,拿放大鏡看釉光時發現橘皮紋的出現跟氣泡有關聯
8釉層厚薄不均,積釉處肉眼看圖案是朦朧的,瓷器邊緣圓鈍
9很重像在拿磚塊
10.有火石紅 ,不注意就看不見,我拿放大鏡用燈照著看
11氣泡的圓周邊呈白色老化,資料說蘇麻離青瓷器的氣泡裡有星星,我放大鏡倍數不夠,只看到氣泡有反光小點,拍氣泡照時,氣泡不反光而星星是亮的
12看資料說那時期的釉面會有像白飯的粥點,原先以為是髒東西,刷不掉,用放大鏡看釉面受傷了,不是每一個都有的特徵。
13寫款的地方有乳丁略凸起,都剛好在寫款處或中間龍紋也就是底部或正面中心位置。大多都有的特徵。
這是官窯裡的日用品,日用品不會只作一件,天天要用的東西只單作一個打破了是要拖一堆人出去砍頭嗎?宣德(1426年-1435年)至今近六百年,宣德朝真正燒官窯器的時間先後共七年多時間,中間停燒二年,數量大的驚人。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尚膳監題准燒造龍鳳瓷器, 一次即達44萬3千5百件」。不包括龍鳳紋飾之外的其他種類。那麼短的時間那麼大的量全部手工製,出現大量趕工時忙中有錯的小瑕疵這是必然的。
青花瓷不是我的最愛,卻花最多時間和精神研究。台灣故宮小編貼過蜀素帖細拍圖,可知現代墨的化學均勻性與古墨有礦物結構是不同的。古墨的圖和我的青花釉細拍圖,都顯示出現代材料無法比擬的古代質感,聆聽每件事物的聲音,靜靜地欣賞吧!
網路搜到綠釉青花宣德瓷,看了讓我秒懂釉面青白色意思。一般仿製品出現的嚴重錯誤是1釉面死白(當時技術沒到呢,作不了這麼漂亮,就算是甜白釉也不死白,青花是釉下彩,再來甜白釉可微透光是因為它半脫胎,以有胎土的青花瓷釉面施甜白釉就馬賽克了沒意義。既然此時甜白釉已經出現,那白釉加青花在之後朝代很快可以結合,但不會是立刻這就技術問題了。總之死白包錯不用想。),再來就2青花濃重發黑,釉色發黑包假(蘇麻離青漂亮的寶石藍發黑的話那跟國產料有區別?),第3錯是圖案有隨意寫意肆意感(官窯要嚴謹),任一點都能一秒看出是假貨。
堅持濃重發黑的釉是蘇麻離青的話,把放射狀聚縮點拍出來!這呈色這麼淺淡都可以拍了。無法理解發黑的青花要怎麼藍中微泛紫,青中蘊淡綠,所以我認為蘇麻離青不發黑。
2022故宮破損的三件文物,對比破損前後圖像可見,破損前的釉色死跟古瓷無關,而破損後的圖可見白中閃青和礦物釉特徵。
大陸影片介紹故宮乾隆修建的九龍壁,九龍形狀固定,正臉龍代表皇帝位置不能錯,而仿製品連龍紋的位置都錯,這是簒位!
有人講明代正臉龍憨憨的,我覺得這像卡通龍。朱元璋的畫像臉是方方的,這龍可能是參照明太祖臉型畫的。
這篇我是這樣子寫出來的,首先時時觀察這瓷盤,各種光線各種角度配合放大鏡作觀察,再來到圖書館把全部瓷器的書借回來翻一遍抄錄下其中我覺得會有關的內容,以及網路上所有的別人提供的資料,最後綜合所有手上資料和手上瓷盤作比對,慢慢修改調整內容的適讀性,我希望就算是小學生看了都能懂。寫這小小一篇花了超過六年工作之餘時間,這時間還不包括原本就已有的包漿知識。我把懂的全部知識寫出來接受公評。
宣德青花有諸料悉精的評價!蘇麻離青僅用於官窯,官窯以礦物釉製作出近似現代化學釉瓷器質感的瓷器,而通常民窯瓷器的質感你一看就知道是古瓷。民窯圖案是隨意寫意肆意揮灑,官窯圖案端端正正,圖案筆劃規定的死板板,有圖樣先點好位置再畫,或是模印,一筆一劃規規矩矩。反正只要看到走藝術寫意風格的就是民窯,對於官窯的繪畫風格,用普通的形容詞就是很機車很刻板,看看現代政府的公文書寫格式就知道了,沒有給個人恣意揮灑的空間。
化學釉釉色死,礦物釉顏色多變化,不管是宣德瓷/耀州窯/遼三彩/青瓷黃釉,我都把它的變化明白的指出也說出來了,要什麼專家要什麼證書?自己觀察就能明白。
我保證文字描述完全符合這個盤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