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規定「朕」是皇帝的自稱,因為朕的篆書有火也有水(舟),好像皇帝是萬物主宰的意思,其他人都不能自稱朕,但王可以自稱「本王」
以現代的口吻,自稱「本」好像比較霸氣似的,有種地位不輸對方的感覺,像是講「本人」、「本大爺」,很多公司也都自稱「本公司」而不稱「敝公司」,袁世凱的總統令也是自稱「本大總統」
那在朝堂上,王可以自稱「本王」,後宮女性可以自稱「本宮」,皇帝怎麼不稱「本皇帝」、「本大帝」或「本帝」呢
原本文字寓意不說
專用也幾乎影響不到一般人
皇帝日理萬機
多一個字都多費口氣
多浪費時間精神
皇帝沒那閒得發慌的功夫去自稱本大爺
國定於一就還要多幾個字來講不就烙賽了
當然聖旨都底下的人寫的
自然用皇帝詔曰而不是朕曰
樂觀樂觀 wrote:
皇帝為何自稱朕而不稱本大帝
朕, 文言文, 1個字, 簡
大帝, 白話文, 2個字, 繁
都是名相
朕是漢語中的一個第一人稱代詞,表示「我」的含義。在早期上古漢語中作為第一人稱的屬格以及呼格使用,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中記載:「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字不分尊卑貴賤,人人皆可使用。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稱「王」者亦可自稱「本王」,隨著秦朝建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作為中國元首(即帝王)的自稱,直到二十世紀中國帝制終結。《說文解字注》:「趙高之於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羣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段玉裁:比附朕字本義而言之,遂以亡國,凡說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於天下。趙高,王安石是也。」《釋詁》曰:『朕,我也。』此如卬吾台余之為我,皆取其音,不取其義。其字義為:縫隙,《考工記圖·函人注》:舟之縫理曰朕。《周禮·考工記》:視其朕,欲其直也。亦作徵兆解,如《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遊無朕。《鬼谷子》:變化之朕焉。故古有朕兆、朕垠、朕跡的寫法。朕這字原從舟,篆文隸書化後才從月。关在甲骨字及金文,是雙手掌一船舵或槳,篆文把舵槳寫成火,隸書再簡化成关。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稱。例如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割據局面出現,曹操只是魏王,即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仍只能自稱「孤」或「本王」;漢獻帝才可自稱為「朕」。「朕」一般用於奏摺等書面語。皇帝平時自稱「我」、「吾」。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日本、大韓帝國、越南的皇帝也使用「朕」這個稱呼,如終戰詔書裡面昭和天皇就自稱為朕,大越史記全書裡面越南各朝皇帝的文書也都自稱為朕。不過二戰後即位的明仁以及德仁一直自稱「私」(わたくし)。現代,有時翻譯在其他外國君王(尤其是古代君主)的言論時,也會選用「朕」作為對應其自稱的對應字,如法王路易十四之名言:「朕即國家」。
秦朝官話:廣東粵語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