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常聽到佛家用語「放下」,放下方能自在、解脫。
那麼何謂真正的「放下」?
是否回想那些陳年往事已無太多感覺,就算是「放下」了?
過去有些事情我仍未忘懷,雖然已甚少再憶記。
許多事情無法憑藉三言兩語就能道盡,我還是精簡地略說好了。
可能因家父的成長背景,致使他的性格有許多缺憾。有時有些惹人反感的行為。
我年幼時他做過的幾件事情,曾經每當回想之時我都咬緊牙齒,可謂內心充滿了憤怒。有時甚至擔憂自己的牙齒會否被磨耗。
直至六年前我跟他攤牌了,可惜的是他早已忘記發生過什麼事情。
在他的角度而言,或許以前的一切只是鬧著玩而已。及後他也道歉了。可我從不認為這是「玩」。
至於具體是什麼事情就不必詳述了,簡而言之是一件令我痛恨的事情。
數年前我也曾在巴哈討論區發表一帖,問場外人關於「恨」的問題。
如我印象無錯,
有人說一些陳年舊事似是隨時間淡化,但其實一直潛藏內心深處,從未忘記過。
也有人說即使有無法忘記的「恨」,日子還是要過的,重點是不該影響往後的生活。
若干年前我也跟一位朋友討論過「恨」的問題。
他表示越恨一個人,背後則是反映有多愛一個人。因為對那個人有期望才會恨。
當時的我不太明白箇中深意,現在反而有點眀白了。
他也說了一個人會恨,是因為他不夠強大。當一個人強大時,就不會想恨了。
我也曾跟另一位朋友說起我的往事。他說人人背後也有一個故事,更悲慘的大有人在。
他的童年也算不上是幸福,望我嘗試學會「放下」。
憤怒使人變得兇殘起來。
有時候我在想,世間之仇恨,是否必須目到對方痛苦,才會釋懷。還是根本不會?
內心又會否掙扎一下,猶豫是否要如此殘忍?
彷彿人內心中善惡的博奕。
在我人生中,仍有未忘懷的,那該是一件悔事。
簡而言之,我曾幾度留級,花費多年時間完成中等教育畢業。
因為執著於世俗眼光,考慮潛在的師長壓力下盲目地困留在不適合的地點學習。
而所謂「學習」根本就是一則笑話。
如果學生被迫著在教室內聽教,在規範下必須乖乖留神聽取未必有任何用處的灌輸式授課,做一堆未必適合有利學習的課業。
不能自觀自學,選擇材料自行吸收知識,這樣上學又有何意義?
只不過是呆坐在教室內蹉跎歲月罷了,周而復始地輪迴。
這也是我厭倦極權填鴨式教育的根本原因。
直至現在恍然大悟,真正把我困在該處的是自己無謂的執念。並不是因為什麼留級而害得自己多困幾年,我隨時大可離開。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現在我所有的知識,幾乎也是憑藉我自學得來的。
疫情時期學校暫停面授課堂,人們擔憂莘莘學子會因此而耽誤了學習。可諷刺的是,我因為多了很多自由時間,看書自學進步反而更大。
回望當年,原來我已浪費了無數時間,失去了很多闖蕩世界吸收人生經驗的光陰。只因一些無謂的執念,也因無勇氣衝破潛在的目光壓力。
有天我曾在海旁一人思考,如果當年我作不同的選擇,如果我沒有留級,其人生的走向又會如何?
或許只能等待生命終結後問過上帝。
也記得燕破岳的一句說話,人生本來就沒有如果。
只是當人生患失之時,少不免跟其他路人作比較,何解情況相近但結果大相逕庭。
即使犯錯吸取了教訓和經驗,其代價也遠高於他人。甚至質疑自己是否犯了毫無意義的錯誤。
人有七情六欲,放不下的當然也不只有怒和悔。也許還有愛、實現不了的理想、遺憾等等。
作為香港的一位人生閱歷尚淺的少年,望在此板得到各智者前輩的啟蒙。
何謂真正的「放下」?
人非草木,都有七情六欲,不需強迫自己壓下它,因爲這只會讓你更”放不下放下”
過去有個學佛者
他說自己在坐禪時,腦中都會想看色情片自己來一下,問我這樣的邪淫思想該怎麼放下
我說,不然你以後先看色情片玩玩自己的東西再坐禪吧

他說,這不如法吧?

我說,這叫必要之惡,否則你一閉眼就在那邊性幻想,也是浪費時間

我接著說,放下的前提是擁有,當你愛過了.恨過了,感受到這世間的酸甜苦辣,時候到了自然會放下,就像你玩完自己的東西後,坐禪就不會再性幻想了,這不是很好嗎?
這學佛者有一天告訴我,他冒險聽了我的話,最後真的解決這個困擾他多年的難題
他從每次坐禪前必玩自己的東西,到後來不知不覺慢慢開始減少次數,感覺思路越來越清晰,不再鑽牛角尖,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