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所有工業生產的經營者常常討論的”碳權”……
小弟不解,既然「排碳有價」,那這筆”價格”的收取者應該是所有這地球上普羅大眾,怎可回到生產經營者,並且這筆增加成本可能反映於消費者身上……
要環保、降低汙染,直接限制或訂定生產數量、消費上限,處罰不肖業者(濫排)…..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售價上漲,民眾消費不起,再次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或許就經濟層面來看,是惡性循環,但以環保的層面來說卻是良性的……
但以目前歐盟訂定的規則,很像是要解決碳排問題,但長時間看來,若是一直不改變人的消費習慣,污染還是會持續存在的。因為有能力的大廠可持續提供碳權與大量生產,小廠可跟大廠買碳權,再把成本加諸在消費者身上,且短時間內,原本一些尚可使用的生產設備,又被強制浪費掉,更改產線設備,例:運輸行業,原本還可使用的汽油車,被強制更換為”環保(電)”車(圖利另一種”環保”設備商?);或許一段時間後,小廠撐不下去,大廠恆大,以後定價利潤由他定,浪費依然在,定碳價何用?消滅小廠的方針?又是一套頂端上位者的陰謀了(向奶頭樂一樣)……
回頭看看當初 新冠肺炎 各地方鎖國大自然與空氣品質的情況……減產與降低浪費,是最直接對環保有幫助的……一點點的汙染,大自然是可以消化的。
最根本的問題,是數量啊!! 搞到那麼複雜,很難不讓人懷疑,感覺又是一場上位領導們利用環保議題而設計的陰謀……
純閒聊,也想聽聽是否有其他的見解與想法,或許"碳權法案"是有更好的立意,希望解惑,謝謝~~
seatree wrote:
碳權就是強迫你要花錢...(恕刪)
碳權這類的公共議題,跟菸害類似
所以,通常都會灌上幾個含義
1.本國防治大氣污染,或改善碳排放云云。
2.懲罰性禁止或加重稅對不合格製造商進口商
3.做大氣污染,碳排放等技術改善
其實,這樣就跨部門,首先貿易來說
進口正當的商品,不管他是怎樣來
都是合乎當地兩地法律,不存在違法的
不正當交易,等價交換,因為進口國增訂
造成新的外加成本,一般稱為貿易壁壘。
除了用立法製造障礙之外,增訂一定是
對於不合新規定的延展及處分手段,不提。
一般稱呼的有效積極改善手段,是
投入多少國家預算或展開什麼國土改善計劃
這是其本國措施
對於外部而言,轉化技術減少菸害二氧化碳
能夠讓全球共享,才是真正積極防治。
但是,只要看目前的趨勢,知道並沒有。
延伸同一問題,既然沒有打算共享技術
把全球大氣污染,碳排放當做共同問題。
收取額外的支付費用,這些成本真的
用在減少碳排放的防治了?
專款專用預算制的先進國家,不是應該
更清楚的把事情搞清楚,再收錢嗎?
這個地方不清楚,所以我會認為,
只是貿易壁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