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我們認知的有錢人是總資產多且收入高,但在生活中總資產多但收入不高或收入高但總資產不多還滿常見的
總資產多但收入不算高的族群常見有:退休族群、繼承不動產遺產者
例如我有認識的人,月入四萬多,但是繼承父親好幾甲的農地和現在住的位於市區的透天,透天厝和農地價值加起來是許多上班族一輩子不吃不喝賺不到的,但是透天厝他純粹自住沒租人,而農地長期以來都是租給住在當地的親戚耕作,基本上租金很有限,所以實際上主被動收入不多
另外也有認識的退休老人,用有三套位於都市的房地產,佔他80%的總資產,除了一套自住,另外兩套都有租人(一個是店面,另一個是公寓住家),所以他日常生活就是依靠租金和投保年金生活,因此每月被動收入大約相當於一般中年的上班族,而且還要擔心萬一經濟不好租客退租的問題
資產不多但收入高的人常見的有:創業時間不算長的小老闆、取得高薪工作不久的人
以我認識的人來說,有自行借錢開店的老闆,直到最近半年生意都還不錯,每月淨賺收入也明顯比一般上班族收入高,但是開店借的錢目前只還三分之二,所以資產減去負債後,總資產並不比一般人高
也有認識一些年輕並領有執照的學長姊,從薪水來看,明顯高於國人平均,但從總資產來看,距離直接免貸款買下市區2~3房的公寓還有點距離
不過若從日常開銷來看,後兩者通常比前兩者較敢花錢,你們覺得哪類人比較接近你認知中的有錢人?還有不論是政府單位或日常生活,人們似乎更喜歡用收入狀況來評估一個人的經濟能力?
其實不動產多的人不一定好過日子
因為不動產若沒利用價值,比如:出租
那繼續留著也是要繳不少的稅
那還不如賣掉
但現金多就不一樣了
畢竟日常生活最需要的就是現金
如果是戰亂時
就什麼都不比一張能逃亡的船票或機票值錢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