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學就是狂
我判決這饒舌歌手不會成功 遠不如只能在華人稱雄的周杰倫 沒多久後只能乖乖當頂著招牌的普通醫生
心態太傲 把歧視當幽默
而ptt的這些助興者也不會成功 除了傲 也把歧視當幽默 社會風氣敗壞
而且有天分經培養能通過術科者比例 跟考上台醫大千分之一機率差距不大
一為音樂天分 一為數邏記憶智商
更何況歌后是至少練到25歲 哪是18歲考上台大的水準
而且競爭對手還要考量到沒當上職業歌手的底下一大群人
雖然我不否認選歌后是主觀的
Freestyle》,其中有一句歌詞提到「想要念醫學系,你的大考分數得破表,有人乘了
1.35還是沒我高」引發原住民族群不滿。排灣族背景的金曲歌后阿爆(阿仍仍)坦承不喜
歡這句歌詞,開嗆「神經元」:超過1.35很厲害?醫師沈政男則說,台大醫學就是狂啊!
不然哩?
沈政男醫師說,台大醫學生、饒舌歌手神經元(MadNeuron),因為歌詞裡一句「乘以
1.35還沒我高」,引發議論。
「我回想了一下:我們那一屆,好像沒有人乘以1.35」。這位神經元學弟非常厲害!他的
饒舌,很溜很快,節奏感也很好,歌詞也很犀利,讓人想到了阿姆。然後外型也是可愛俊
俏,音樂前途相當看好。
「乘以1.35還沒我高」是這樣:就跟「乘以1.35還沒我長」,或者19.5一樣,就是一種很
素樸自然又真誠的誇耀,好多人都有這樣的自豪,但不一定會講出來,因為,那有一點小
孩子。
沈政男醫師說,他想起大一的時候,要編班刊,有一位同學就用這麼素樸自然又真誠的筆
調,寫下對於人生的困惑,內容大概就是:外表、能力、財富或名位,如果到了世界第一
,高處不勝寒的程度,那又怎樣?神經元的首發作品〈台大醫學Freestyle/白色巨塔〉的
前半段,就有這樣的氣味。
後來有一趴是講饒舌創作的歷程,也是誇耀,但因為用了業界的一些術語還是什麼,一般
聽眾恐怕一下子不容易知道想要表達什麼。有提到Dr. Dre,他就是提拔阿姆的人。
沈政男醫師還說,「我看了他的一段訪談,顯然,神經元想要做Dr. Dre,真正的饒舌醫
生,一邊行醫一邊唱饒舌」。這是正確的生涯規劃!不必為了唱歌而荒廢行醫,大可兩者
兼顧。他的理由也很對:行醫,可以讓他更有創作題材。那一段訪談也是真誠素樸又自然
,他說:我們系上,九成的人對醫學都沒有興趣!他的導師,一位四、五十歲的醫生,現
在才發現,自己不曉得在幹嘛!
「哈哈!實在有夠直白」。顯然,幾十年來,這狀況都沒有改變:分數到了,就填最高,
一直填,從小學到大學,從畢業到選科,一直到行醫、做研究、做行政什麼的,就是「分
數到了不能浪費」。
還好,越來越多年輕人,像神經元一樣,在分數的夾縫裡找到一條小岔路,讓自己可以透
氣一下,然後繼續埋進白色巨塔裡。他那首首發作品的後半段就是談白色巨塔,基本上並
沒有超越固有的意涵,就是展現他饒舌風格,除了快嘴以外,深邃深沉的另一面。
沈政男醫師還表示,神經元說要休學一年出專輯,然後要回去繼續學業,等於是一邊念頂
尖校系,一邊又能當饒舌歌手,實在太厲害。「我在這邊提醒一事就好:饒舌的批判,有
很大的社會性,而醫療正好是一個切入的角度,從這裡可以看到人生與世界的百態」。好
好珍惜自己的天賦與才華,在現實裡尋找夢想,不要保留實力啊!
飛鳥涼ASKA wrote:
《大嘻哈時代2》參賽...(恕刪)
我對嘻哈歌曲沒研究,
印象中感覺這類歌曲只是屬於非主流的流行音樂而已,
而且看起來也只是單純的發洩,根本就談不上有什麼意境,
不像有些流行樂可以讓人一唱再唱,
隔了幾十年聽到某些歌曲的時候還是會受到歌詞所感動,並跟著旋律一起唱,
嘻哈歌曲可以嗎?

看到這篇文章,
我馬上想到之前一位也是出身台大的歌手,
這位歌手就是蔡藍欽,
不過他早夭,來不及讓世界看到他發光發熱。

說實在的,
這位嘻哈歌手如果跟蔡藍欽相比的話,可能還得趴在蔡藍欽的面前叫聲前輩,
大家欣賞一下蔡藍欽的歌曲吧,這才是可以傳世的音樂,對吧?
~~維基百科 蔡藍欽~~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4%A1%E8%97%8D%E6%AC%BD
蔡藍欽1964年於臺灣臺北市出生,母親是西門國小的美術老師,為家中長子。[註 1]
自小就展現各方面才能,五歲開始學習鋼琴的他,
八個月後就彈完了上下冊拜爾鋼琴教本,滿一年即登台表演;他的畫作「舞獅」則入選全國兒童美展。
1971年,蔡藍欽以六歲未足齡破例考入台北兒童合唱團,同年進入臺北市立西門國小就讀,
也加入該校的合唱團,他在校時品學兼優,小學六年皆任班長。1977年畢業,就讀南門國中。[1]
1977年,蔡藍欽從南門國中以總成績第一名畢業,考入臺北地區的第一志願建國中學,
之後順利通過聯考升上臺大機械系。[2]
但大一下蔡藍欽即因身體不佳辦理休學,後因兵役赴召,暑假時再度參加聯考,
雖然放棄寫作文得到零分,仍以第一名錄取屏東農專畜牧科。
在屏東養病的這一段時間裡,充份享受了陽光、友情和音樂。二十歲時復學台大,插班重讀大一下。
二十一歲那年蔡藍欽開始創作歌曲,第一首作品為丁曉雯所演唱的《不再想起》,受到飛碟唱片老闆吳楚楚的青睞,希望為其製作個人專輯,
他對唱片公司表明「不要曝光、不要出名、不要壓力」,
最後在不斷勸說下以不影響課業為原則,開始為首張專輯《這個世界》籌備,
並創作專輯中大部分的歌曲。二十二歲那年,整張專輯完成配唱,
1987年2月14日凌晨,就在專輯完成後的一個禮拜,
蔡藍欽在家因休克導致心臟麻痺送往臺大醫院急救不治,得年僅二十二歲又三個月。[3]
2001年,華納唱片在台灣大學為其舉辦紀念音樂會。
向上天祈求~只要罔顧是非幫民進黨護航、昧著良知、造謠抹黑以及因我說實話而檢舉我者,全都暴斃猝死。
飛鳥涼ASKA wrote:
台大醫學就是狂我判決...(恕刪)
文化產業會不會得到商業成功. 一半需要資本推. 一半需要天時或週期因素
周杰倫那時代藝人. 背後資本是1997年後離港來台的華人資本. 這些資本也在2002年大陸入世貿之後陸續離台赴中. 台灣藝人及背後產業是知道這事的. 後來才會有大量藝人向內地發展. 資本跟市場往那裡去. 人材就往那裡去.
也正因為主流資本早已離台. 台灣現在炒的不是啦啦隊女孩就是本土嘻哈龐克. 早已放棄全球化市場. 因此周杰倫時代的娛樂盛況. 推測是台灣全球化娛樂業最後一波了
但這只有一半機率會說中. 因為還有另一半需要天時或週期因素. 舉個例像是莫札特就生在專制體系末代. 跟法國大革命同期人物.
那是一個千年專制體系的世界要進入啟蒙時代的世界. 也是動蕩的年代.
動蕩的年代. 莫札特最純潔最天真的聲音. 有可能被傳唱百年千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