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了許多首都城鄉發展的案例
以及成長的模型數據
整體活絡度會有所差異
覺得這就是很客觀的因素
經由時間維度體現的不同
會生成迥異的發展程度
透過思維模式的轉變
這樣的形成過程才會有所改善
1.你用都市人的眼光去看待鄉村
我祖母家鄉是小漁村,也是有富有人,他們就是喜歡住在自己的家鄉,40年前沒有汽車是這樣過活,40年後有汽車也是這樣過生活,倒也不是每個人都想進入都市裡。
2.腳麻走不了
當然也是有想住大都市的,方便的生活機能與交通
可是這種高房價,靠一般的努力,是沒辦法搬到大都市買房的,所以只能望梅感嘆。
3.''經濟 交通 生活像是30 40年前的台灣''
基本上不會,就拿手機跟電腦網路來說,即便你住在偏鄉,你的生活也已經被手機改變了,基礎設施(如消防隊,現在應該每個鄉鎮都有吧)也增加不少,還是有改善很多。如果是弱勢、低收那就另當別論,這是社福問題。
我比較感嘆的是,房價所得比不合理與土地使用沒效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