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定義,阿羅漢斷惑究竟的修行者,已證三果後,能夠進一步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的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於『六恆住』法常善安住,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恆常不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有些阿羅漢弟子可以證得三明六通。根據原始佛教研究者的定義,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目犍連雖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卻在一次弘法經行中,死於裸形外道(亦有說為執杖梵志)的暗殺。佛教一般認為,他是無意抵抗業報,而非不知曉暗殺行動將會發生,因為他曾經兩次逃脫謀殺,佛教常以此教導「定業不可消」之理。目連遇害而入涅槃在《妙法蓮華經》中,目犍連被釋迦佛授記將來無量劫後會成佛,佛號是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