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文獻
許多人說以前的升學制度比較公平
然而在查詢中研院的文獻及對長輩們的訪談後發現情況似乎有些不一樣
具文獻記載,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環,民國52年到民國61年的期間專科學校暴漲64所
其中公立僅12所,進而導致專科學校設校浮濫以及師資設備水準不夠的問題
而其中開設的又是以五專為主
對長輩(民國40年到54年期間出生的長輩)進行訪談發現
早期許多人經濟不好,以至於即便讀書能力不錯,也無法升學,甚至只能讀完義務教育而已
反觀拜專科學校爆炸式增長所賜,家境較好的學生,即便成績僅有中段程度(在一些長輩眼裡是後段)
仍舊有後段私立專科(一般是五專)可以念
產生了有讀書能力的學生只能讀到中等教育甚至義務教育,而讀書能力普普的學生卻能升讀到高等教育!
這種現象似乎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
對於成績較差但是能考入私立專科,卻因為家境不能讀的學生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反觀今日的制度雖有諸多缺點,但至少多數家庭都能確保子女有大學讀
現在因為家境問題必須放棄受高等教育的情況已經大幅減少了
另一方面早期考取二專難度相對較高,三專也是
而五專生,特別是後段的五專生,國中畢業就可以確保能拿到專科學歷
對於那些拼命考二專的高職生,以及考三專的高中生而言,是不是會感到不公平呢?
畢竟在那個時期,高中生及高職生經過一番努力,別說是大學,連三、二專都不一定能成功考上了
而一些程度中段但家境較好的人卻能進到一些後段五專受高等教育
這樣的體制算公平嗎?
說到這我開始好奇,在那個時期,為何政府推廣增設的是五專,而非高中職畢業後讀二、三專的升學途徑呢?
水云 wrote:
講白話,把二專併入高(恕刪)
據長輩的說法,因為二專及三專錄取率不高
所以許多當初沒考上的人在程度上其實要好過讀後段五專的學生
但他們卻可能因此失去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這是不是不公平?或許當時政府可以鼓勵增設二專及三專來平衡一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