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冬至是農曆11月初六。
2021年的冬至是農曆11月18。
2022年的冬至是農曆11月29。
咬定在陽曆的冬至,是從外國人湯若望編的時憲曆開始的。
湯若望很聰明也很顧中囯人的面子,
他把時憲曆之前就有的24節氣重新對應入在時憲曆後面看不到的西洋曆上,
再從看不到的西洋曆把24節氣對映入顯現在外面的時憲曆。
台灣慣用的農民曆只能溯源到外國人湯若望編的時憲曆。
台灣慣用的農民曆與時憲曆之前的中囯古曆差很多。
時憲曆上的「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的日子」。
中囯古代的「冬至」絕對不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的日子」。
skistosais wrote:
時憲曆之前,中囯只有「太陽公公出來了」、「太陽公公下山了」,「太陽公公下山就休息、睡了」的概念,
沒有太陽視運動形成一個圓軌跡的概念,更沒有地球繞太陽有一個圓軌跡的概念,
所以,不可能有「太陽視運動軌跡形成的平面---黃道」的概念。
你說的是現代天文學的定義,但這跟中國古代是否有冬至概念這事有何關係?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原始的定義就是根據日夜長度的變化而來,凡是有觀天、計時、紀錄傳承能力的文明,累積觀察資料都可以測出這四天的存在
《後漢書 - 志 - 禮儀中》就專篇紀錄春夏秋冬四日與四季,朝臣在衣著、作息、儀式應有的調整,甚至晉朝的虞喜還從歷年冬至日的移動發現了「歲差」現象
古代有個寒食節,定義也是在「冬至日後的105天」,而不是任一古曆的「幾月幾日」
而一年長度為365點幾天,也是中國古代觀察太陽運動週期、合併多年紀錄對照就已發現的事實
畢竟太陽週期與月亮週期的時差擺在那,所以古代才要設置官職,專門計算閏年閏月,以填補陰陽兩種計年方式的日數差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