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家有一項很有趣的觀察,一個承平時期的國家,沒有重大的天災人禍,若總生育率(平均每名婦女一生的生育數)低於一點三,那麼這個國家的生育率就會一直跌落崩盤。為何如此,學界甚少探討,本人在此嘗試加以解讀。
物種的最大目的在求生存,然而個體無法永恆,只得將自己的基因延續及擴展,因此除自保外,同時亦保護與其基因相近的個體。這不只普遍發生於靈長類,就是老虎、獅子、大象、水牛等高等哺乳動物,也多有保護血緣基因相近同伴的行為,特別是子代的存活。
人類更是如此,眾多研究顯示,遇到戰爭、災難時,人最先保護的就是直系親人,行有餘力,再依照親等逐漸擴及其他族人,甚至如電影中,全人類一起對抗外星人入侵地球。反之,當資源愈少,相互照護合作的範圍就不斷縮小,歷史上也不乏為了爭奪獨一無二的皇位,父子、兄弟相殘的慘劇。
高生育率的年代,具相同血緣者眾,族規及家法常高於國法,族長及家長是排解糾紛、分配資源及組建社會安全網的主導者,以保護個人及家庭。可是當總生育率降低,例如只有一點三,則有相近血緣的親人就會大幅減少,人際關係縮減。如近代學子,不但對「堂叔」、「表舅」不明其意,就連堂、表兄弟姊妹,甚至兄弟姊妹也都幾乎絕跡。
由血緣相近個體組成的社會保障網絡不再,生、老、病、死、殘疾、失業、扶老,均需由社會國家承擔,但社會中的老人,亦即除法公式中的分子,因平均餘命不斷延長,不減反增,而年輕一代的分母,則因少子化不斷縮小,人口組成老化,終成為養不起的未來。
少子化後年輕人負擔加重,更加不婚、不育,螺旋般往下,日本年輕人成為草食男女,對戀愛毫不積極。台灣亦是如此,本人多次對課堂大學生調查、本人主持的台灣社會資訊調查、最近Cable News的「你的孩子覺得婚姻是必要嗎?學生對婚姻的態度」,均顯示了台灣年輕人的「草食化」。

誰能救救少子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