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聽聞長照人員被服務對象、家屬,甚至是身旁的親友視為是幫傭、一般看護,但是這些說法聽在長照服務者耳裡相當不友善,有居服員直說,很討厭聽到「你這個看護」、「你這個外勞」。雖然近年來長照服務者的地位、待遇有逐漸提升,但是負面刻板印象仍然僵固地存在著。
長照服務者因為工作被誤解而受到不合理對待的情況,在疫情爆發後也變得更加明顯。該位居服員談到自己的經驗,她說,先前外出購物被問到職業時,只要說出是居服員,對方便會刻意遠離,或是出現歧視的表情,這都讓她感到相當不舒服。
另一位居服員也提到,在服務時,有案家會一開門就對他們全身噴酒精消毒,或是要求先完成消毒再開門。廖婕伶表示,當下心裡確實會感到不舒服,但這是因為疫情造成的恐慌,所以還是願意體諒案家這些做法。

專家則認為,造成刻板印象的原因是許多人都認為居服員和外籍移工所做的是一樣的工作,加上臺灣對外籍移工的運用遊走在規定邊緣,多數雇用外籍移工的雇主都會要求外籍移工長時間工作,且什麼都做,長久以來才導致大眾將居家服務的觀念與外籍移工畫上等號。
不過專家也指出,長照2.0將服務改為以項目計費後,情況已經有改善許多,加上建立了督導、個案管理員等制度,都可以讓長照服務的工作內容不再是案家說了算。
面對長照機構很容易被貼上負面標籤的情形,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最大的原因是多數人認為將長輩送至機構就看不見,加上偶爾會有極少數不良機構虐待長者的新聞,這都讓民眾增添疑慮,且閉鎖式的機構也的確容易發生弊端。因此新北市提倡長照機構「社區化」、「透明化」,使一般民眾更了解機構的運作及服務內容,除了可以消除民眾的不信任感,也可以讓機構自發性的提高服務品質。
-----------------------------------------------------
尊重、友善、包容
不歧視每個職業
人都會老
只有在友善的競爭環境下進步
未來自己才能擁有有水準的照顧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