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善轉載,只貼重要的部分。 假日休閒讀物。)
https://www.darktruthweb.com/detail/62409105/44520255
應觀眾要求,來談談東森
2021-07-05 平衡報導系列 、 創業二三事 、 投資跟你想的不一樣
疫情無情的肆虐內需產業,導致很多人開始尋找第二事業;許多傳銷公司,也趁此業績大好,其中東森更是呈現了爆發式的成長。相信您身邊最近一定也出現不少親朋好友,開始經營東森,並且開始發那些,很有財務自由味道的文章。
《暗黑真相網》確實也收到不少的讀者來信,詢問有關東森的八卦,諸如:「聽說東森要倒了?」、「聽說東森很多大線頭準備要撤退了?」、「東森也太猖狂了,是不是該有人出來管管了?」......等等。
首先,東森並沒有要倒了,也沒有什麼很多大線頭準備要撤退一事。東森的獎金撥比又沒有發爆,也已經熬過了那段,營業額還不到一定規模,淨利蓋不過行銷支出的時期(這在資金盤的世界,叫做「砸市場」),根本沒有理由要倒。另外,關於「很多大線頭準備要撤退」一事,也是某單一團隊以及外界的謠傳。
東森很多大線頭,都是傳銷界的老鳥了,他們之中很大多數都在傳銷或資金盤市場,起起伏伏過好幾回。現在好不容易「著陸」在東森這個,既不用擔心某天被檢調衝,又「相對」可以長期經營的平台。短期來看,也找不到這些大線頭有什麼出走或跳槽的理由。要出現一個既合法,又能夠「亮點」比東森還多、背景又能夠比東森硬的新公司,短時間看來機率真的不大。
隨著東森近期業績大好,負面消息主要來自於其中一個團隊。這個團隊的經營者,都不是做組織出身的;小型網紅、微商、地方媽媽,佔了這個團隊的大宗。可想而知,這種三姑六婆的世界,傳染力是很快的;一個意見領袖登高一呼,為數眾多的地方媽媽,馬上一呼百應的加入。
該團隊的1號,是一位走育兒經路線的地方媽媽網紅,從來沒有做過組織;所以面臨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當第一波的業績爆出來之後,這些追隨者,很快的就會發現,賺錢沒有當初所宣稱或想像的那麼快、那麼好。而這個業績爆發的蜜月期一過,領袖如果Hold不住團隊的氛圍以及負面思維,很有可能就會在曇花一現之後,發生組織崩盤的現象。
這些沒有從事過傳銷的族群,把傳銷想像的太美好。團隊中又沒有足夠有魅力的老鳥,來修正或調整正確的心態,所以在整體業績大爆發之下的部分退貨潮,主要是由這個團隊佔了大多數。壞事一定傳千里,負面的思維或聲音,傳播和放大的速度,都是正面聲音的好幾十倍。當負面能量突破某個臨界點之後,大概也就救不回來了。
該團隊的起手式,也是導致這樣後果的主因之一。他們拿不出什麼新花招,就是曬鈔票、曬存摺、曬「加入多久後收入突破多少」的故事。而這種策略,所必然面對的瓶頸,就是業績爆發的蜜月期一過,各種負面就會傾巢而出。要是壓不住,那很有可能這場財務自由夢,就到此為止了。而這個時候,其他家傳銷公司,當然就會想趁虛而入,來加油添醋說東森有多爛多爛;但其真正的意圖,是把那些傳銷孤兒,洗去別家傳銷公司。
目前比較如日中天的,應該是藝人線那一條,從王世均開始,然後吳宗憲再往下,這兩位還是有「分後桶」的!如果不懂什麼意思,請參閱【寫給想投入傳銷行業的年輕人】一文。這條線的人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拉人加入的時候總愛強調,自己離吳宗憲(或王世均)有多近!不過,好像也不是只有這條線這樣。王令麟家人也有開了一條線,那條線的人,在試圖增員的時候,也總愛說,自己的上面的上面,就是王令麟的某二等親之類的。其意思都是想要塑造一種「我的位置很上面,所以跟著我一定有前途!」的感覺。
王世均、吳宗憲除了有「分後桶」之外,吳宗憲還兼賺代言費以及供應廠商。那個東森最新的產品紅黎果膠,就是吳宗憲供應的,然後擺到東森的制度裡面去賣,據說第一個月就賣了2億的營業額。只能說吳宗憲真的很聰明,也是我永遠的偶像。「男人只有兩種,一種是有被抓到的,一種是沒被抓到的。」這句話其實並不是我說的,而是吳宗憲說的。我只是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常常拿來說而已。
但藝人線也是有一樣的問題,就是吸引來的人,很大比例都不是做組織行業出身的,所以在蜜月期過了之後,很容易後繼無力。而他們目前的因應方式,就是想辦法拉更多的傳銷素人進來,製造更多、更長、更大的蜜月潮。澎恰恰當初說要來東森翻身,但後來不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是又回去忙著接各種其他通告了。而發展到連千毅之後,更是又回到那些老招,曬鈔票、曬超跑、曬美女......。
我們在【醒醒吧!傳銷難民們】一文中,也已經說過。「加入的早」絕對不是在傳銷這個行業裡,要取得豐碩成果的關鍵因素。真正的關鍵還是「個人魅力」以及「業務能力」。那些在傳銷事業中,喊水會結凍的大領袖,把他們丟去賣保險、賣車、賣靈骨塔......,他們一樣都可以賣的很好。所以,公司背景、產品、制度......真的都不是您應該經營東森(或其他傳銷公司)的理由。想要在東森(或其他傳銷公司)真正賺到錢,理由絕對只有一個,就是您是一位極具領袖魅力以及業務能力的人。
傳銷這種商業模式,最讓人詬病的地方之一,就是把餅畫的太大。很大比例的參與者,都誤以為我只要加入,就可以躺著(或付出很少的努力)享受財務自由了。當興致勃勃的加入後,發現領的獎金竟如此微薄,動力就會大打折扣,進而萌生退意。最近也有一位工程師出身的東森經營者,用最簡單的數學模型,去計算出,光是要在東森「回本」的話,需要有多少人的組織(或多少業績)才行。
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在東森要「回本」的臨界點,大約是前20%的人才有辦法,後80%的人都是處於「還沒回本」的狀態(我們客氣一點,不要說「賠錢」,不好聽。)而這20%「有回本」的人裡面,能夠賺到比原本自己的工作(或一般的正常工作,我們假設抓4~5萬就好。)還要更多的,更是只有10%不到。
但這位工程師忽略了一個盲點,就是他的數學模型是用「完美矩陣」的方式去排列的,也就是第一層一個人、第二層兩個人、第三層四個人、第四層八個人......以此類推。有經營過雙軌制傳銷的人都知道,要發展出完美矩陣的組織,機率是零!絕對是零!所以實際上能夠回本的人,絕對遠少於20%,可能只有10%上下。
而且,還只是「回本」而已喔!還沒有把你投入傳銷事業的學習成本、談case成本、交通成本、交際成本......給費用化。如果真的把這些投入的時間和心力給費用化的話,那能夠「真正回本」的人,絕對更是遠低於10%的。而且,還只是「回本」而已喔!有關於傳銷系統中的真實貧富差距(或者說收入差距),也可參閱【「複利投資」和「組織倍增」跟你想的不一樣!】一文。
還有,如果抱持著「我的團隊很強,大象腿已經幫我排好了,我只要做好自己的小邊就好」(或甚至相信某些上線說連你的小邊都會幫你擺人)這種心態的話。那很殘酷的告訴你,不管是用這種話術在拉人,還是因為這種話術被拉進去的,至今還沒有看過一個大紅大紫的。記住,「個人魅力」以及「業務能力」,才是決勝負的關鍵。還有,選擇團隊很重要!非常重要!
東森的傳銷事業,應該還會有一段好日子。因為王令麟在嘗到傳銷事業的甜頭後,也開始把東森集團其他事業體的資源,大量的導入傳銷事業體去。當然,龐大的傳銷商,是否真的有賺到錢是一回事;但很多「感覺起來加入就可以很輕鬆賺錢」的配套,會不斷的加入系統裡。這也是傳銷模式最主要的賣點之一:賣夢!
很多領域都有類似的生態,就是分為造夢的人、賣夢的人,以及買夢的人。賣夢不可恥、買夢也不羞恥,重點是您有沒有辦法悟透,整套遊戲規則的真正精髓,並從中找到自己「真正能賺錢」(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立足點。
至於「我們是直消,不是直銷」、「我們是社交電商」、「我們是網路開店」、「我們只是換個地方消費」......等等這些不同團隊打出來的不同口號,都很好。只要能夠吸引到想吸引的族群,並且掏錢加入,就是成功的。但不管什麼樣的口號、什麼樣的包裝、什麼樣的轉移焦點。傳銷產業的終極真相,不外乎就是:最新加入的消費者(經營者),必須花錢買東西;買了東西,才能創造出利潤,然後這利潤再由該消費者(經營者)的上線、上上線、上上上線......,依照某種比例來分配。只要沒有人繼續花錢消費、沒有人繼續加入,那排的再漂亮的金字塔,也都只會變成一灘死水。
所以,想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身處什麼樣的位置了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www.darktruthweb.com/detail/38264872/57873531
寫給想投入傳銷行業的年輕人
2020-04-22 投資跟你想的不一樣
隔壁桌的一位中年婦女,口沫橫飛的在向一對年輕男女,談著「美安」的傳銷事業。我現在一邊打著字,一邊在聽她說著:「這次的疫情,我們shop.com的業績反而爆漲,而且公司去年2,800多億的業績,其中的56%分給了所有的傳銷商,你有看過哪一家公司這麼大方嗎?......bla bla......所以我們互相合作、互相借力......bla bla......這是以一個創業家的角度......bla bla......」然後談話之中,得知這位中年婦女,以前曾經做過保險、做過美樂家、有兩個小孩、是基督徒......,然後完全沒提到自己的先生。然後,不漂亮也不苗條(難怪要辛苦的做傳銷)。
第一個也是最主要想告訴大家的暗黑真相就是:
所有雙軌制的傳銷公司,其體制中收入貧富差距懸殊的程度,絕對遠遠超過你所能想像。而且,也遠大於太陽線制度的收入貧富差距。除非是可以看到公司後台業績的操盤手或公司管理高層,不然一般的傳銷商或甚至大線頭,是都不會知道這點的。大家往往很容易被「我有一邊公排的大象腿,只要做好自己的小邊就好」這樣的觀念給洗腦,但您知道嗎?所有雙軌制金錢遊戲的參與者,平均每個人能夠直推的人數是幾個人嗎?答案是「不到兩個。」沒有錯,絕大多數雙軌制金錢遊戲的參與者,連最常被拿來當做雙軌制優點的「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都做不到。
沒有騙你,你只要真的做到「直推兩位,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就已經排在整個體制中的前50%了;而如果你做到了「直推兩位,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再幫左邊跟右邊的這兩個,分別再左右各直推一個。」相信我,你已經贏過整個體制中的90%了。但即便如此,你此時的總收入,連投入本錢的一半都還沒拿回來。所以,傳銷體系裡所有的「平均」,其實都有點類似「你、我、他,再加郭台銘,四個人的平均財富」的概念。
基本上,雙軌制的金字塔制度,從最頂端的1號算起,往下十層以內的人,才有可能賺到那些傳銷從業者「理想中」的財富。所謂的「理想中」,指的就是那些傳銷人最愛擺出的派頭,諸如:豪車、豪宅、豪華旅遊、財務自由、時間自由......等等,而如果要在「完全沒有打腫臉充胖子」的情況下,還能擁有及展現出那樣的成果(沒有錯,99%以上傳銷人所擺出的那些派頭,都是打腫臉充胖子,而且說99%可能還客氣了點,往往在那些豪氣派頭的背後,只是一個比一個更加負債累累的謊言。)往往只有最頂端個位數的人,有辦法做到;而這些個位數的人,通常99.99%是出現在金字塔1號往下的十層以內。(至於那些極少數做到的人,能維持這榮景多久?就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第二個想要告訴大家的暗黑真相是:
如果把你所有投入在傳銷事業的學習時間、上課時間、談case時間、交通時間、交際時間......等通通加起來,再乘上在7-11打工的時薪,請相信我,不管取樣的時間是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7-11打工的總收入期望值,絕對遠大於你把時間投入在傳銷事業。而如果把取樣時間拉到兩年以上呢?很遺憾的,第一、絕大多數的傳銷公司,活不過兩年,有些是龐式騙局模式的拔插頭;有些是雖然沒發爆,但早已過了蜜月期而幾乎停滯,一樣形同倒閉。第二、絕大多數的傳銷參與者,極度認真投入一家傳銷公司的時間,也不會超過兩年,因為他(她)終將發現,他(她)必須吃飯,所以通常兩年不到,就會務實的回到7-11打工,或是下海賣淫。
第三個想要告訴大家的暗黑真相是:
正規的傳銷公司也好、炒短線的資金盤也好,真正能在這些金字塔遊戲中,賺到大錢的人,永遠都是同樣的那一小撮人。如果你沒有聽過「趴點、空單、升級單、回填單」這些名詞的話,那很抱歉,你絕對不是屬於這一小撮人。而那些人是屬於這一小撮人呢?我們先前文章中有提過的小M老師、小優老師就是,另外現在一時想得起來的,還有徐崇傑Jack Hsu(這傢伙是個大混蛋,以後會再詳寫他的故事。)、小路老師、張為堯老師......等等。(除了大混蛋以外,都要加個老師,以示尊敬。)
我們在先前的文章也提過:要在雙軌制的金錢遊戲中賺到大錢,「加入的早」絕對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您的業務能力以及個人魅力。前一段所提及的那些老師,有些可能早已惡名昭彰、罵聲連連,但不可否認的,新的傳銷公司只要起盤,一定還是再找他們當大線頭,而不會找你。所以有了「趴點、空單、升級單、回填單」這些優勢,他們怎麼可能不賺錢?但反觀,90%以上的傳銷參與者,卻連自己所投入的本錢都賺不回來。
趴點:
又稱「市場開發費用」,通常一家新的傳銷公司,要做得起來,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直接找這些行業中的老司機大線頭。而所謂的「趴點」就是這個大線頭以下所有的業績,額外會撥出一個比例,讓這個大線頭去用吃喝玩樂的方式,收買他的下線班底。一般趴點的行情在15%~20%左右,也就是除了原有的獎金制度外,大線頭可以額外領總業績的15%~20%,不用對碰、不限直推,只要是這個大線頭底下的所有新增業績,通通算他的。當然,也有些大線頭,會把這些趴點,再下放到底下的小線頭。而趴點通常會有一個期限,例如開盤後的前三個月、前六個月......等等。也有一直給趴點給了好多年,給到關盤前都還再給趴點的,例如那個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MBI。
空單:
用傳銷的術語來說,就是「免費的球」。通常一個新的盤,在收買大線頭的時候,除了給趴點之外,還會給空單,也就是讓這個大線頭免費取得一個經營權。甚至有些更有實力的大線頭,可以要求起盤的人,給他好幾個空單,因為他要分給底下的主要強將,讓他們也免費取得經營權。
升級單:
一樣也是用來收買初期線頭的手段,但不是最上面的大線頭,因為大線頭一定是拿免費的空單。升級單比較像是「半買半相送」的概念,經營者還是要掏錢出來取得經營權,但可能只要付最小經營權的金額,就可以「升級」為最大經營權所享有的獎金比例。通常一個新盤,除了給大線頭15%~20%的趴點外,還會給也許5~10個空單,再加50~100個升級單或回填單,讓他們去建構「內排期」的組織骨幹。
回填單:
意思是免費先取得經營權,但購買經營權的費用,日後從獎金裡面扣。也是用來收買初期骨幹的手段,因為還是有一些本身已經沒錢,但周遭還有人脈可以洗的人,回填單就成了收買這種人的最好方式。而通常回填單會有一個期限,你如果在期限內沒有達到約定的條件,例如獎金完整回填經營權或是至少直推兩位......等等,你的這顆球就會被砍掉。
總之,傳銷事業基本上就是一個將「財務自由」夢給極大化的坑,99%本來至少還有一些基本產值的人,放著正事不幹,汲汲營營於一些產值遠低於7-11打工的事情,忘了自己早已一貧如洗,卻還懷抱著宗教式的信念,期待著下一個麻雀變鳳凰的奇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然後那1%的人,則永遠吸著這99%人的血,一盤換一盤、一代換一代,周而復始。
年輕人想投入傳銷事業?很好,但還是請先照照鏡子,自己是什麼角色。
真的,除非你確定自己是那1%。
下一篇,來寫個【給想投入保險行業的年輕人】好了。
保險業跟傳銷業一樣,都是男女關係精彩到讓人流連忘返的行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www.darktruthweb.com/detail/46276801/88362676
創業二三事:加盟創業停看聽
2021-02-01 創業二三事
近年來的加盟展,幾乎可以堪稱「合法詐騙」嘉年華了,越來越多曇花一現的品牌,將一個個懷抱創業夢的加盟主,推向完全意料外的負債人生。越來越多的加盟總部,在舊品牌逐漸失去新鮮度和市佔率,再也吸不到新的加盟主後,就開始放任舊有加盟主自生自滅;狠一點的更是設下許多合約陷阱,逼得加盟主勢必只能走向「自己經營不善」,然後向加盟總部申請提前解約一途。而賺得盆滿缽滿的加盟總部,則是換一個新的品牌,再次出現在下一次的加盟展,等待下一批滿懷創業夢的加盟主上門。
會選擇以加盟方式來一圓創業夢的加盟主,絕大多數都是很肯努力、也很善良的人。但一定是過去的工作和經驗積累中,還無法湊齊想要一圓創業夢的所有資源,所以才將創業的夢想寄託在加盟品牌身上。很高比例的加盟主,真的是把人生此時此刻所累積的一切,背水一戰的ALL IN到這個加盟店裡了,要是真的遇上居心不良的加盟總部,整個人生瞬間變黑白的例子,真的不在少數。
這篇文章我們就用一個手搖飲品牌「舒油頭」為案例,來為大家揭露,到底加盟總部會透過那些手法,鯨吞蟬食加盟主的血肉。希望能給所有想要透過加盟方式,來一圓自己創業夢的年輕(或已經不年輕)朋友,一個事前的多方思考角度。畢竟,某個程度上,你真的是賭上自己當下的人生!
舒油頭的老闆是林致兵,在舒油頭之前,就已經操作過思鄉病牛肉麵、灶紅了、滷底撈、蘭苑私廚......等不同品牌。身兼淡江大學、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講師,以及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的林致兵,在公眾媒體前的形象非常好,網路上完全搜尋不到任何的負面新聞,全都是有關創業加盟的豐功偉業報導。這經年累月所打造出的各種良好形象,也成了搏得加盟主「信任感」的絕佳武器。再加上其口若懸河的口才,以及對未來夢想的生動描繪,都讓加盟主深深覺得,自己「上對了船」。
舒油頭一開始是在忠孝SOGO開了一家快閃店,作為DEMO示範店,吸引加盟主上門,之後在板橋府中站附近開了一間直營店,全粉紅裝潢的企業適別,相當的吸睛;初上市的媒體炒作,也做的算成功。後來在加盟展也果然開出紅盤,陸陸續續總共吸引了30多位的加盟主。加盟金是258萬起跳(看店的坪數大小),如果再加上房租押金、食材初期進貨、週轉金......等啟動資金,加盟主應該準備個至少300~400萬跑不掉。
舒油頭企業識別相當鮮明的全粉紅裝潢
順便科普一下,創業週轉金的意義,其實是要在「假設營收為零」的情況下,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有多少?固定支出包含了店租、水電、人事、食材進貨(耗損)......等等,也就是每天一睜開眼睛、店門一打開,不管有沒有生意上門,就一定要支出的項目。平均來說,準備個一年起跳的週轉金是最安全的,也就是要假設我連續一年,每天都沒有客人上門,我還能付得起每個月的固定開支,才是安全的創業舉動。絕大多數(估計至少超過80%)的創業者(包含加盟創業者)都沒有準備足夠的週轉金,就開始營業了。當然,週轉金還要依照行業的類別,有不同的範圍,但如果是店面式的餐飲業,至少一年的週轉金是絕對必要的;如果沒有,那很現實的,很有可能還不到你應該創業的時機。
創業失敗的幾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週轉金的準備不足,導致你沒有辦法熬過創業初期的「混沌時期」就陣亡了。加盟總部或創業者自己,常常都把未來想像的過於美好,認為一開始就會一炮而紅、扶搖直上。殊不知,他們看到的那些一步登天的特例,都只是萬中選一的幸運兒;悲劇收場的故事,往往沒能在媒體上留下痕跡,卻佔了創業者(加盟者)的絕大多數。
據統計,台灣創業的「五年存活率」(也就是創業五年之後還活著的)只有1%,而創業一開始的週轉金準備不足,絕對是導致創業失敗,很主要的原因之一。還有,「舉債創業」也常常是壓垮駱駝的稻草之一。切記,如果是走加盟方式開啟你的創業夢,那舉債來創業,絕對是大忌中的大忌。以舒油頭為例,加盟金、啟動資金、一年份週轉金,加一加少說準備個400~500萬都不為過,而這些錢一定要是「自有資金」才行,舉債去加盟創業的,印象中我這輩子還沒有看過任何成功的案例。連自有資金創業的,成功率都其低無比了,更何況再加上舉債創業的償債壓力。
我的大學教官,在2013年退休後,加盟了cama cafe(新店寶橋店),他加盟的是老一代的那種 cama cafe,
也就是店面小小的、主攻外帶客、店裡可能只有兩三張很簡單的木頭桌椅那種;而不是像新一代的Louisa Coffee,大的跟星巴克一樣,店裡座位好幾十個起跳那種。當時他跟我分享的創業總資金就是500萬(包含加盟金、啟動資金、週轉金);是的,就那一間小小的外帶咖啡店,一間可能連四個人要找個地方坐下來談事情都無法的咖啡店,就要500萬。
我的教官活下來了,原因之一,是他的500萬,全是自有資金,也就是自己先前透過工作的積蓄。原因之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位超級咖啡癡,全世界各種稀奇古怪的咖啡(什麼麝香貓咖啡、果子貍咖啡、大象咖啡......etc),我都去他家喝過。所以自身對於所創行業的專業及熱忱,他都無庸置疑的具備了。但他當時自我評估,如果開一家獨立咖啡店的話,成功機率還是不高(教官是唸理工出身的,頗有數學及機率概念,可能也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成為忘年之交。)而cama cafe當時在Louisa Coffee還沒崛起的時候,一度成為只輸給星巴克的第二把交椅。cama cafe故意都開在星巴克附近、主打外帶、比星巴克便宜、也比星巴克好喝,成了它當時搶佔一定市佔率的主要路線。
記住,開店不管做任何生意,一定要區分清楚,「夢想中的店」跟「能賺錢的店」絕對是截然不同的,這個錯誤在我大學剛畢業開義大利麵店時就犯過(詳情請見【金融海賊的冒險故事 番外 台中隨筆】一文)。所有的創業者一定要先思考的是「最高的存活率」,而不是「實現你的夢想」。當然,如果是那種家裡有礦的創業者,反正家裡有無限的銀彈可以讓你「練習創業」,那你當然可以從一開始就完全只著眼於夢想的實現。但如果您不是這種金湯匙創業者,用的創業資金每一分都是自己先前,可能耗盡打工生涯的辛苦積蓄,那你絕對要把「夢想中的店」給遠遠拋在腦後,「能賺錢的店」才是你應該優先追求的。
我的教官知道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了加盟cama cafe,他認為這樣的「存活機率」是最高的,而如果萬一失敗了,他的退路就是回去領月退俸,然後這輩子從此在家跟老婆講話小聲一點、主動乖乖做家事......。
已經七年後的今天,cama cafe新店寶橋店還活著,而且已經成為了該商圈的「長青店」之一。
一個商圈所能容納同類型的店,都是有其上限的,就以手搖飲來說好了,一個固定規模的成熟商圈,可能會有5~10家的「長青店」,長青店的特色之一,就是客人完全不是衝著「新鮮感」而來,而是「喝習慣了」。很多商圈的長青店都是一些早就沒有新鮮感的老品牌,例如五十嵐、迷客夏、清原、茶の魔手......等等。然後除了長青店的固定市佔率以外,其餘的市場份額,則是由眾多的新品牌來廝殺。但一般來說,短則3~6個月、長則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的新品牌就會收攤。然後搞不好在同一個地點,又有一個新品牌來接手,繼續燃燒著新的創業夢。但很殘酷的,新品牌要能熬過嘗鮮期,成為存活下來的「長青店」,機率絕對只有10%以下。但創業的夢,總是激勵著一批又一批新的追夢者,踏上這條九死一生的未知之路。
既然都講了,就一次講到完,我的教官之所以能成為那1%的幸運存活者,除了前述的幾點之外。他在熬過「嘗鮮期」的這個階段,自己也都是準備好要做白工的!所有不管是自行創業還是加盟創業的追夢人,請一定要記住,你自己具備了兩個身份,一個是員工、一個是業主(或者叫老闆、投資人、股東)。你除了必須付薪水給員工身份的自己外,身為業主的你,也應該要有另一份投資這家店的利潤才對。也就是你必須要有「兩份」收入,才是正確且健康的。
很多的加盟者,到後來其實並沒有兩份收入,而只有一份(更慘的當然是連一份都沒有)。如果自己出了錢當老闆,又自己下去做事,卻仍只有一份收入的話,那麼要馬身為老闆身份的你,是不賺錢的,你等於只是買了一份工作給自己。很多早餐店的加盟主,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就是「買了份工作給自己」,唯一能安慰的就是,至少永遠不會被開除,但如果把自己這份工作及薪資,去聘請另一個人來執行的話,老闆身份的自己,就等於沒有收入了。
在創業初期的「混沌時期」極有可能出現這種情形(特別是餐飲業),也就是同時身兼老闆和員工身份的你,卻只有一份(甚至連一份都沒有)收入,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提到的「創業週轉金」如此重要的緣故,因為你不會知道,你所遭遇的「混沌時期」會有多久?
而且創業一路上,各種預料外的狀況和支出,隨時都會不預警的冒出來,有些是系統性風險的變化(例如新冠疫情的爆發),有些是人為的扯後腿(例如加盟總部的漲價或強迫進貨)。
但很現實的,你工作再怎麼認真、熱忱再怎麼強烈、夢想再怎麼堅定,都還是要吃飯的。很多加盟主沒有仔細考慮到這一點,就貿然的加盟下去,說得難聽一點,這不用等到新冠疫情、也不用等到加盟總部耍花招,你自己錯誤的出發點,就已經註定會失敗收場。
回到主角舒油頭的例子來,加盟總部能夠下上其手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了。舒油頭採取的是許多加盟總部都採取的「統包式」加盟,也就是加盟主什麼都不用張羅,就是交錢給總部,總部負責幫你一手包辦到好。跟「拎包入住」一樣的概念,你只要「人來」就可以馬上變成一家店的老闆了!
但這「統包」的背後,從裝潢、桌椅、生財器具、原物料、帳務系統、房租(有部分加盟店的地點,是總部找的,然後當二房東,再轉租給加盟主。)......等,通通都可以灌水灌到沒有極限。
舒油頭的加盟主發現,自己向總部所購買的「特製桌椅」,其實只是不折不扣的淘寶貨,但總部向自己收費的報價單卻是淘寶的「好幾倍」。然後看似夢幻的全粉紅裝潢底下,其實是報價單上1/10價格就可以做得到的裝潢品質。甚至後期的加盟主,店裡的生財器具,全部都是二手的。
要知道,餐飲設備的二手價,平均來說都只有全新的20~30%而已。只能說,加盟總部真的是賺很大!
以每一間店最保守估計的300萬總投資金額來算,加盟總部的「淨利」應該有個200萬跑不掉,30位加盟主,
就是6,000萬淨利入口袋!
林致兵的口才非常好,每一位加盟主在洽談加盟時,都深深感受到林致兵滿滿的誠意,而產生了高度的信任感。別的加盟品牌在加盟展都是派業務出來洽談,但舒油頭卻是老闆林致兵親自出來跟你談,除了誠意十足,更從林致兵描繪過去的豐功偉業中,對自己即將下注的這一把,有了滿滿的信心,所以在沒有把加盟合約看得非常清楚的情況下,就簽約加盟了。
真的簽約加盟下去之後,經營了幾個月,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就一一現形了。加盟主發現,總部三不五時就無預警的調高食材成本,而且常常不通知加盟店,就強迫送貨,要加盟主「依照合約」吃下這些原物料,有沒有賣出去當然是你自己的事!無奈,加盟主所記得的合約內容,可能只剩下當時林致兵不斷洗腦他們的:「這只是一個形式,放心,一定沒問題的!」
以手搖飲來說,食材成本佔售價的30%,大概就是這個行業平均的上限了。超過了,除非真的是很有特色的品牌或產品,不然「存活機率」絕對是極度渺茫的。但舒油頭的加盟主在頭已經洗下去之後,發現平均的食材成本,竟然高達售價的40%~50%,而且「沒得商量」,因為合約已經簽下去了。舒油頭主打的四款商品其中之一,用的是一種特殊造型的杯子,這款商品的售價65元,但這一個杯子的成本,就高達13元,足足佔了營業額的20%!若再加上40%~50%的食材成本,真的不知道是要賺什麼!這還沒扣房租、水電、人事......等營業成本喔!
有加盟主統計過,從加盟開始算起,一年下來(其實還不到一年,因為倒了。)所有的原物料當中,幾款最重要的茶業以及原汁,有被總部無預警漲價的幅度,竟可達40%~60%之譜!除此之外,總部還三不五時就會推出新商品,然後新商品跟舊商品用的又是完全不同的原物料,舊的商品一下架後,其原物料就馬上形同垃圾;新商品的原物料,今天通知店家後,隔天就馬上到貨,要店家「依照合約」買單。新冠疫情?那是你家的事!
這樣的合約陷阱,其實很難不懷疑,總部一開始的目的,就不是想要發展加盟品牌,而是只想將這個品牌作為一個誘餌,吸引善良好欺負的加盟主上門,然後加盟時坑一筆大的之後,每個月再慢慢坑小的,坑到加盟主實在撐不下去,向總部表達想要提前解約時,再砍出「最後一刀」,也是「依照合約」,提前解約的話,店內所有設備都歸總部所有(所以大概可以知道,為什麼後期的加盟店,生財器具都是二手的了。)以外,還要另外付40萬的「分手費」給總部!
當原物料的不斷漲價以及強迫屯貨,逼到加盟主實在受不了之後,向總部表達「做不下去了」,總部就再「依照合約」砍出最後一刀,要求支付40萬的「分手費」,付不出來的話,就搬出「總部有江湖背景」的種種說詞,威脅加盟主或其家人。後來,有些加盟主不敢提前解約,但資金又已經燒到完全請不起員工了,只剩自己一個人站一整天,然後睡在店裡,奢望一個月只剩20萬左右的營業額,能夠苟延殘喘的等到奇蹟發生。也有些加盟主,實在連苟延殘喘的力氣都沒有了,但也付不出40萬的「分手費」,就被總部問說「那你有多少?」有30萬的,就付30萬、有20萬的,就付20萬,反正這最後一刀,就是要砍到你連骨頭都不剩!也有的店,生意比較好一點,最後談到免付分手費,但整家店免費讓總部「整碗端走」,變成直營店,自己則是「淨身出戶」。總之,一個比一個慘,真的是連骨頭都不剩!
為什麼會簽下這種不平等合約呢?有些加盟主事後才請律師檢視合約內容,律師大為訝異,這種合約竟然有人敢簽!「當初真的沒有想那麼多,因為林致兵就真的讓人覺得很可靠的感覺,又一直拍胸脯說不會有問題,就簽了。」
故事還沒有說完,除了上述各種蟬食鯨吞的手法之外,還有的加盟店被後期「越來越精進」的加盟合約,欺負的更慘。包括總部強迫派「督導」到加盟店「指導」數天至一個月不等的時間,其一天好幾千的「顧問費」,也都是由加盟主強迫買單,有的店還同時被派2位以上的督導!
到了後期,總部甚至會三天兩頭就警告加盟主,說總部有派「神秘客」去店裡,但是發現服務不佳、環境不整、口味不對(不是都照總部給的sop調配的嗎?)......等等,塑造一種「生意不好、賺不了錢,都是加盟主自己的問題」的氛圍。如果說只有一兩家店這樣,那有可能真的是加盟主自己的問題,但總共30多家店,超過一半以上都已經遭遇這樣的手法對待(特別是越早加盟的店)時,就應該不是個案問題了。
甚至曾有加盟主依客戶要求,將招牌款商品改用一般圓形杯子裝,
而不是用那個13元成本的「超高級」造形杯,
就被總部叫去簽本票,以保證不再犯,簽本票!簽本票!
這些「類恐嚇」的行徑,現在都是由林致兵底下的大將梁哲華出面扮黑臉去執行。梁哲華是舒油頭和滷底撈加盟總部的總經理,唸台大EiMBA的錢聽說還是林致兵出的,真的是很有心栽培這位大將。但目前看來,這栽培絕對划算,因為梁哲華一路以來,一直都非常有效率的讓加盟主「認賠了事」,然後事後也不敢出聲。
一有加盟主敢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加盟慘痛經驗,馬上就會被梁哲華警告,然後搬出當初付了40萬分手費後才能簽的提前解約合約,上面說加盟主如果在網路上,散布任何不利於總部的言論,就要賠償500萬!500萬!
到了最後,每家舒油頭的加盟店,都屯了一堆「超高級」,卻可能早已不在MENU上的原物料和杯子。有的加盟主,因為擔心家人安危,已經付了20~40萬不等的分手費,花錢消災然後收店;有的還掙扎在,付不出分手費繼續死撐,但不知道還能被原物料欺負多久的窘境中。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位加盟主都賠了少則400萬、多則700萬。這對一個靠先前的職場工作積蓄,來賭這一把的加盟主而言,無疑是徹底翻轉了人生,只是,翻轉的方向不是往上。
林致兵跟梁哲華呢?
其實他們也沒有錯,也沒有犯法,一切都是「依照合約」來行事,
要告他們詐欺是告不成的(雖然已有加盟主這麼做)。
只能說,他們的商場經驗,遠比那些加盟主都豐富太多太多了。
所以誰會吃定誰?
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了。
林致兵留給加盟主的名言之一就是:
「加盟本來就是依照合約,如果加盟都是100%賺錢,那世界上就不會有乞丐了!」
加盟總部真的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所有的系統性風險,都由加盟主去承受。加盟主有從市場賺到錢,總部可以從加盟主身上賺到錢;加盟主從市場賺不到錢,總部一樣可以從加盟主身上賺到錢。萬一這個品牌真的不行了,那就再換一個新的品牌如法炮製就好了。
果不其然,林致兵現在又搞了一個新的品牌:伊莉莎白紅茶書房,已經風風光光的在捷運西湖站以及寧夏夜市,開了兩家示範店。今年2/19~22的春季加盟展,想必這個新品牌,又可以吸引到新的一批,渴望一圓創業夢的加盟主。還是青青韭菜,仍舊生生不息。
依照以往的經驗,林致兵會請剛加盟沒多久,還沒被「超高級」原物料逼到發現不對勁的加盟主,來到加盟展現場,現身說法,告訴上門的洽詢者,加盟這個品牌有多好多好......bla bla。因為舊加盟主只要成功幫林致兵「助攻」簽約一個新加盟主,就可以獲得三萬元的原物料,還不是現金喔!是原物料,那「超高級」的原物料!
「賣夢」也是一個人類演化到有高等智慧以來,一直都存在的行業。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一句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給人們最大的教訓,就是人們永遠學不會教訓。」 總之,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有創業夢的您,或是想要透過加盟來一圓創業夢的您,作為下決策前的多方思考。保證全部都是真人真事!全部都是事實!
最後題外話,純粹個人經驗談,印象中我覺得存活率最高的加盟店,是八方雲集跟Subway,您覺得呢?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