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90年代(1990-1999)台灣的經濟呈現的是高GDP成長率,
高薪資所得成長率,以及很低的失業率,物價增長率與平穩尚可負擔的房價,
(當年房價所得比多在4-6年間)這種庶民可以享受到的經濟成果
如今來看可以說是經典,若是當年這樣從上到下有感的經濟表現
可以拉到現在的話,國家領導團隊的滿意度絕對是超過90%,
只可惜這樣的情況是不太可能再重現了,90年代的街頭時尚可以重新被複製貼上,
為何高所得成長率,低失業率,低物價房價增長率都無法再被複製貼上了?


台灣在提高所得之後,應該是要產業升級,
但是在此時剛好金融商品投資手段暴紅,
勞動密集產業移到大陸,造成實體經濟跟
金融經濟分離。
https://crossing.cw.com.tw/amp/article/8010
或許看似有錢人玩錢投資,以錢生錢
產業外移至大陸持續為台灣經濟貢獻
維持高成長跟低費用,國內服務部門
也就是國內消費,基本盤吃不到這些
怎麽可能漲。
2000年以後就大漲了,因為用提高
基本薪資或經濟不好等等理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