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中台電子報第九一二期)

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三)

  無論是在家或出家,斷欲去愛、了脫生死都是修行的根本。假使不知道從根本上來對治,這一生最多只是修福報。雖然有了福報,煩惱仍是一大堆,自己不知道對治,還怪佛法不靈。要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要從根本著手。什麼是根本?就是斷欲去愛。此外,還要起大悲心、大願心,用大行來實踐自己的悲願,最後就能達到「一乘任運、萬德莊嚴」的諸佛境界。

  《楞嚴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菩薩遇到欲愛的境界,都要遶道而行,唯恐被沾染上淫欲之毒。凡夫眾生存在心當中的欲愛習氣,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遇緣就會炸開。所以,最徹底的辦法,就是移除這個不定時炸彈。無論禪、淨、密、律,修任何法門,都要在這個根本的問題上下功夫;否則,就只是在種善根、累積福報而已,沒有辦法超凡入聖、了脫生死。

  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為修行學佛的「任心自在」,就是隨便、自由,什麼都不用管,這實在是錯誤的觀念!甚至還有些人鼓勵出家眾到日本去過在家和尚的生活,這不是顛倒、糊塗了嗎?出家就是要了生死,如果連斷欲去愛都做不到,還談什麼修行呢?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小沙彌在深山裡隱居修行。小沙彌從小在山上長大,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男女的欲愛、色愛。小沙彌十七歲的時候,有個因緣必須下山買東西。臨走前,老和尚告誡小沙彌:「街上有老虎,很可怕,會吃人。」小沙彌問:「老虎長什麼樣子?」老和尚說:「老虎的腳很小,頭髮長長的,走路還會扭扭捏捏的。」老和尚特別叮嚀小沙彌:「到了街上,遇到老虎要趕快遠離,千萬不可以去看、去碰。」等到小沙彌從山下回來後,老和尚問小沙彌:「街上什麼事物最好看?」小沙彌回答:「老虎最好看!」

  欲愛、色愛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煩惱,藏在八識田當中,遇到因緣就會被牽引出來。所以要了生死,一定要從這上面下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三業不犯──身不犯、口不犯、意不犯。

  大眾對佛法要有絕對的信心,對自己的修行也要有信心。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要確實地把功夫落實,就要靠自己的發心,要有願心、有願行,時時檢討反省、慚愧懺悔,更重要的是要安住正念,這樣才能真正契入道果,了生死、證菩提。如果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安住正念,就先修一切善法,因緣成熟時,也能悟道、證道。方便法門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連方便法門都不修,就真正是門外漢了。

  耶穌教中有一位聖者,名叫保羅。為什麼稱他為聖者?保羅知道要保持清淨心,但他仍有欲愛的煩惱,到了晚上,假使欲火一起,無法克制。為了要使自己的心清淨,每當欲愛的念頭一生起,就到雪地上去打滾,利用這種苦行的方式來磨鍊自己,對治自己的欲愛心。

  以小乘的角度來看,就是要遠離染污的境界。除了身遠離,最重要的是心要遠離。假使心沒有遠離,即使身遠離,這念心也不會真正地清淨。譬如,犯人被關在監牢裡,十年、二十年,甚至無期徒刑,為什麼不會成道?因為身體雖然遠離了犯罪的環境和因緣,但心並沒有真正地遠離。

  佛法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境界現前時,不需要到雪地裡去打滾,只要這念心回光返照,用智慧的觀照把欲愛的惡念轉過來,修行就是四兩撥千金,這就是大乘佛法。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了這個功夫,即使身處在花花世界裡,心也能不著塵境,這就是真正的遠離。

  菩薩在哪裡?菩薩不離世間。大眾看到佛像、菩薩像都是在蓮花台上,或站、或坐、或臥,這是什麼道理?代表諸佛菩薩行、住、坐、臥,心都不生染著,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念心始終清淨、清涼。修行學佛也要如此,無論行、住、坐、臥,都要能觀照自己的心念,要念念分明,絕對不要染上欲垢和愛垢,要像蓮花一樣。

  佛經中提到,如來入甚深禪定,破除無始無明,是金蓮花;菩薩的心,是白蓮花;眾生的心,則是生了銹的鐵蓮花。雖然是生銹的鐵蓮花,但不失鋼性,只要經過一番錘鍊,去除無始以來的無明垢穢,終究會回復清淨。

  修行人捨俗出家,妻子兒女、名位權力……什麼都放下了,就剩下欲愛、色愛這些根本的煩惱。欲愛、色愛的種子,無始劫來蘊藏在每個人的八識田裡,無論到哪裡,始終跟著你,逃也逃不了。假使逃到天上,天上也會變成穢土,乃至於變成地獄、餓鬼、畜生。陶淵明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假使心念轉過來了,一了百了,即使身在紅塵,心不染著,當下就是天堂、就是淨土。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由於每個人的心念和心境不同,對於所處的環境認識也就不同。假使欲愛、色愛心完全轉為清淨心了,心常在定中,看到整個世界就是大光明藏、就是淨土。相反地,心懷愛欲之人,心常在散亂之中,看到這個世界就是穢土。所以,佛說:「人懷愛欲,故不見道。」無論面對任何境界、無論處在任何環境,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要想超凡入聖,就要從這念心上來轉。能夠時時刻刻在心上用功,無論是學業、功德或道業,一定都能有所成就。
2021-01-23 20:2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菩薩見欲 火坑
菩薩也說 : 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
品質爛的筆電只會讓你成為子龍,常出任務跑維修, 維修1個多月無筆電可用!華碩採購收回扣9000萬元!
xdygood wrote:
菩薩也說 : 我不入(恕刪)


菩薩終於說了:我愛老虎油!

耶穌路過:我給了老虎神秘的一抹!
而你呢?
說的簡單~
做的難~

出家人也要擔心錢的收入
經常面對遊客
出家人中也不少異性~誘惑也不少~

美人剃成光頭還是美人~
凡見於欲染於欲
菩薩於欲行照見
即相離相無來去
即見離見無所著
智慧般若波羅密

覺者原名悉達多
覺後所行施無畏
於火宅中亦無避
磨肩接踵眾同行
摩訶般若波羅密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菩薩說:火遁~豪火球之術。
沒有人的地方哪裡都是天堂
神秀 : 身如菩提樹, 心亦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慧能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 "神秀" 只是個庸才, 把衣缽傳給 "慧能", 還要 "慧能" 無須再傳衣缽, 因為以後沒信慧能的都是庸才
品質爛的筆電只會讓你成為子龍,常出任務跑維修, 維修1個多月無筆電可用!華碩採購收回扣9000萬元!
xdygood wrote:
五祖看 "神秀" 只是個庸才, 把衣缽傳給 "慧能", 還要 "慧能" 無須再傳衣缽, 因為以後沒信慧能的都是庸才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慧能的文章是從神秀的文章改來的,只是心境上的不同,如果是你,能差別這兩個有何不同嗎?
慧能無須再傳衣缽,早在達摩時便告知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表示衣缽傳至六祖,就不用再傳了

冥冥之中,一切都有注定
就像達摩的師父告誡達摩,在他死後多少年,才往東土而行
lion6699 wrote: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慧能的文章是從神秀的文章改來的,只是心境上的不同,如果是你,能差別這兩個有何不同嗎?
慧能無須再傳衣缽,早在達摩時便告知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表示衣缽傳至六祖,就不用再傳了

冥冥之中,一切都有注定
就像達摩的師父告誡達摩,在他死後多少年,才往東土而行


從神秀文章改來的, 為何衣缽不傳神秀? 你當五祖是白癡?
品質爛的筆電只會讓你成為子龍,常出任務跑維修, 維修1個多月無筆電可用!華碩採購收回扣9000萬元!
xdygood wrote:
五祖看 "神秀" 只是個庸才, 把衣缽傳給 "慧能", 還要 "慧能" 無須再傳衣缽, 因為以後沒信慧能的都是庸才


還是那句話,上天注定好的
神秀不是庸才,他也是北派大師
沒信慧能的也不一定是庸才
以慧能目不識丁,因神秀文章頓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是累世修來的因緣
其實,這只是佛法(教)的傳播過程
佛法以心印心,每個人所看到的,理解不同,各有各的領悟,各有各的責任
即使當今世人看了"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呢?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