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吃客家小炒,也到很多地方吃過,記得我吃過最貴的一盤是280元一盤
這個價格有點痛,但是這家炒的非常很好吃,想想自己也來試試看吧!
但是我搜尋很多客家小炒做法,有很多種做法跟材料稍微一點不一樣
看看很多做法,都不知哪種是最不錯的...
不是否有人可以提出分享自己做的不錯的方法呢?
光是魷魚就有不同處理方式....
以下是我找到比較特別的做法
客家小炒
道地的客家菜席中,一定少不了炒肉。炒肉又叫客家小炒,也是『四熅四炒』之一。客家人初一、十五要拜伯公(土地公),年 節要拜祖先,傳統上祭品中的生牲,是煠(唸燙的意思)過的雞、一大塊豬肉和一條魷魚(乾貨)。敬過神的祭品,拿回家配上自家菜園裡拔來的青蔥,就可以料理出香味四溢,又富嚼勁,既下飯又下酒的炒肉。這是正宗的客家小炒,永遠少不了三層肉、乾魷魚和青蔥的原因。客家小炒是鹹鮮回甘,肉肥而不膩,一家炒肉,香溢四鄰。
〔材料〕魷魚干6到8兩、三層肉一斤、青蔥半斤、米酒半斤
〔調味料〕米酒2兩、醬油1兩
〔做法〕
三層肉煮熟、去皮,切成條狀備用。
乾魷魚剝除皮膜,以水泡一小時後洗淨,再以半斤米酒泡一小時,切成條狀。
將三層肉較肥者炒出油汁,盛起,再投入較瘦者爆香。
魷魚片第一次以米酒爆香,第二次以淨油爆炒,並以醬油悶煮三分鐘。
最後放蔥白快炒,再投入蔥尾,並倒入爆香的豬肉拌炒幾下,滴上米酒後即可起鍋。
〔經驗談〕
乾魷魚要剝除皮膜泡溫水,才容易軟化,浸泡米酒則為了去除腥味,分三次下鍋爆炒,魷魚才更香,更能顯出客家炒肉的特殊風味。客家人拜拜中的三牲或五牲祭品,也有用客家豆腐乾或豆腐皮(豆腐衣)代替乾魷魚者。因此有些客家小炒也出現豆腐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