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潘金蓮的性慾與情愛

潘金蓮的性與愛,在被傳統社會商品化,一夫多妻制的挑戰下,仍呈現了中國傳統女性少有的情慾自主,與平權觀念。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追求親密關係的和諧,並妥善經營愛情,管理情慾,更是我們應該面對的課題。

潘金蓮九歲父親過世後,就先後被轉賣至王招宣和張大戶那,張大戶雖然年長房事無力,但還是收用潘金蓮,為了欺瞞元配,滿足私慾,竟將潘金蓮送給武大郎,掩人耳目。

暨然潘金蓮被當商品一樣轉賣,武大身為丈夫又無法保護她,我們怎可單純以淫婦的角度來看潘金蓮

中國人很容易將情慾與悲傷連結,Wu and Shaver (1992)發現,人們對待情慾的態度,存在歷史與文化的差異,美國人和義大利人傾向於將熱情的愛等同於幸福,但是,中國學生的看法較為灰暗。中國文學作品較少把「幸福愛情」表意於文字,愛往往跟癡情、單相思、懷舊等痛苦的符號聯繫起來。

潘金蓮勇敢追愛、表達情慾是應該被鼓勵的。充滿激情的愛(Passionate love)有時被稱為痴迷的愛(obsessive love)、癡情(infatuation)、相思病(lovesickness),或熱戀(being-in-love)是一種強大的情感狀態。激情愛情量表就是在評估愛情的認知、生理和行為特徵(Hatfield and Sprecher, 1986)。社會心理學家常互換使用激情和性慾(sexual desire)這兩個術語。充滿激情的愛情被定義為「渴望結合」(a longing for union),而性慾被定義為「渴望性結合」

對我們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將愛與性行為分開就像是將異卵雙胞胎分開:它們當然是不相同的,但是儘管如此,它們卻緊緊聯繫著。


對於潘金蓮的情感流動,本文採相對正面諒解的觀點,從宗教歷史文化脈絡、性愛及情慾觀點,分析潘金蓮的行為脈絡。但身為性學研究者,針對愛情關係中兩大元素:性與愛,應更進一步深究親密關係中的性慾與愛的和諧及管理。如何從理性的角度,思考書中因性慾、權勢,或控制所衍生出來的人際衝突,甚至是殺身之禍。

潘金蓮的童年成長經驗,是不是對其成年後的情慾管理造成影響?為何會形成危險情人的邊緣性人格異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或許,完美的愛情關係本來就不存在,親密關係是要不斷經營、反思改進、培養成長的。性慾跟愛情可以相輔相成、越趨美好,但如果縱容慾望也可能失控,導致無可收拾的後果,這都是我們得不時省思的人生課題。





資料來源:童仲彥博士





專業
2020-11-07 22:23 發佈
30公分 wrote:
潘金蓮的性與愛,在被(恕刪)
對於虛構的故事寫這些人物分析好像沒什麼意義。大家對打老婆的動機及背後故事比較有興趣
'資料來源:童仲彥博士'

童先生我記得讀博士班好像沒有多久?
現在已得到博士學位?
之前那個三級片盛行的年代
有太多部都是跟潘金蓮有關的

我最喜歡 楊思敏演的潘金蓮..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