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詞用閩南語99% 請教1%(更新01)

(更新01) 我是門外漢 但是我喜歡研究 (可能有錯誤)
唐詩 可能遺失的真正的正確唸法!!!
1.柳宗元~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谷.木.續.鹿 用閩南語的話 是押韻的 , 國語不押韻 , 我查 itaigi愛台語 和 唐韻 廣韻 韓語 日語
發現 續 這個字, 應該原本可能的古音是 嗽 為甚麼呢
我看到 廣韻裡面寫, (似足切) , (松玉切),𠀤音俗 就是 嗽 的發音 應該是四聲 而不是(吸淤歐-續)
那我看到 俗 這個字 (查itaigi愛台語) 是念 (秀-國語) 或是 (澀)
於是我又查 唐韻 , 【唐韻】似足切【集韻】【韻會】【正韻】松玉切,𠀤音續。
咳嗽的 嗽(國語) 等於 可能古代的 續和俗 1234聲變化
我又想到 結束 繼續 閩南語很像, 如果照 唐韻廣韻的話 結(Gay)束(受) 繼(gie)續(嗽)
很姬掰像吧 難怪 滿清入關 分不太清楚 我自己也分不太清楚 續 變成(秀)
另外 你如果查唐韻 X韻X韻 裡面的 XX切
例如 上面的 (松玉切) 請用 國語拼一次 再用 你的方言(閩粵客XX方言拼一次試試看)(因為當時使用的語言可能是現在各地方言)還有 閩南語一個字有多種說法 要一個一個去試 (網站>愛台語 並不是全部都有 有的沒有紀錄進去) 我是 試了之後 拼一拼 發現 這個音 好像也對也成立 好像有聽過

我目前在研究百家姓




以下是舊的@@@@@

都說閩南語 唐詩 最押韻 所以我上網 古代詩詞網站查了一下
唐代 發現真的9成9都有押韻

但是0.1成的詩詞 我念是沒押運的 還是我不夠精通
於是我把偶數句 強制用閩南語押韻 發現 其實 唸出來的音 好像很熟悉好像有聽過 好像可以通
我心想 該不會 這是原本正確的音
有一些字查不到台語怎麼念 所以我查國語念法 發現是押韻的 把國語 強制給她念台語 是押韻的
偶速門外漢呦

有問題的以下:
1.
開聖寺

朝代:唐代

作者:溫庭筠

路分谿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裏,
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
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

@@風 中 空(<這個) 公
我上網查itaiga愛台語 念作 (康)空 然後我又查了空氣怎麼念 日本:哭泣 韓: 弓gi
我又想了一下 那台語 空氣怎麼念 空泣 空就念空 其他詩詞也通
不知道正不正確

2.
酬劉和州戲贈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錢唐山水接蘇臺,兩地褰帷愧不才。政事素無爭學得,
風情舊有且將來。雙蛾解珮啼相送,五馬鳴珂笑卻回。
不似劉郎無景行,長拋春恨在天台。

@@才 來 回(<這個) 台
回沒有i 於是我一直想有i的回怎麼念 想到 回(還-國語)頭 還有沒有的還!! 我爸有說過這字(更新01.文讀是這樣念的)
但是他是念 有一點骯的音 可是跟 i 機掰像 我又想過了他媽1千多年 有變很正常 應該唸 回(懷)頭

3.
別山僧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涇溪。平明別我上山去,
手攜金策踏雲梯。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
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此度別離何日見,
相思一夜暝猿啼。

@@ 溪(查愛台語) 梯 低 齊(查愛台語) 啼(<這個)
啼不對 沒有a 於是強制給他加a 完美

4.
天津橋望春

朝代:唐代

作者: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124 押韻 各位有疑問吧 斜??? 花 ?????
我研究了一下 斜(請先查愛台語!!) 另外 我看出來一個東西 斜這個字 右邊是秤斗的斗 左邊是多餘右邊的余 +起來 = 秤斗有一邊多餘(余) 所以 傾斜 合理吧
還有 問長輩或你自己 翻倒的台語怎麼說 (掐 的4) 這個掐和(你們剛剛查的愛台語的斜是不是一樣)
所以翻倒=掐的=斜倒 厲害吧 亨
那花呢 不可能這裡念(揮)吧 沒有Ah的音阿 你沒聽過 揮開富貴吧 所以這裡念 花就可以了
其實國語有些本來應該就是這樣念 我猜的

唐朝的詩詞幾乎他媽都有押韻 應該吧 實在太多了 我只看了12~13個左右 網址是https://fanti.dugushici.com/

隋朝的我也看了一下 感覺不一樣
前面幾句一組押韻 後面2句在自己1組押韻 中間還斷掉 而且有些都覺得怪怪的

補充一個
@@@@
挽舟者歌

朝代:隋代

作者:佚名

我兄徵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菸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第二行 第二句 路糧無些小 我念台語的時候 念成 路糧 無 蝦(三)小
然後想了一些 好像也有理

我的翻譯: 我哥 被徵召到遼東 餓死青山 今天我划龍舟 又被阻擋在河道
如今天下都在餓肚子 路上準備的糧食 已經他媽 沒有 些小(三小)了 還要走三千里
我的身體可保住?!! 路上屍骨 躺在荒郊野外 鬼魂哭雜草 可憐(損失?)我老婆
希望斷絕我家裡的老人??? 希望得到有義氣的男路人 把這個屍體燒掉 指引靈魂回去 載著身骨歸來

原譯文:
我的哥哥去東征高句麗,已經在青山下活活餓死。
我今日爲皇帝龍舟拉縴,被困在這千里長的隋堤。
現如今普天下正鬧饑荒,一路上已沒有多少糧米。
望前方還有長長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嘆,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傷,高堂二老不見兒的影子。
怎能遇到一位俠義之人,憐憫這不知姓名的屍體。
引領這個孤魂返回故鄉,揹負這白骨回到家中去。

備註:乾 我竟然花了好幾個小時在研究 半夜了 媽的法克
2020-08-27 1:07 發佈
Conigy wrote:
唐朝詩詞用閩南語


唐朝詩詞用河洛話.
以前聽八音才子用閩南語唸詩詞
以前聽八音才子用閩南語唸詩詞
河洛話過了一千多年也有變化吧
光是現在國語有些字的念法就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了
Conigy wrote:
都說閩南語 唐詩 最押韻 所以我上網 古代詩詞網站查了一下
唐代 發現真的9成9都有押韻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要不要用中國所有的主要方言把唐詩念一遍.

吳語、湘語、贛語、客語、粵語也是很押韻的.

日語的漢字發音是在唐朝時大量引用當時的語言, 現在考證是比較偏向吳語.
古詩
用臺語念比較順
阿速吉八 wrote:
古詩用臺語念比較順(恕刪)

答案是否定的
而是用當時的中原地區的官腔河洛語
至於會讓人誤解成台語比較順
最大的原因是...........
北京話很多字音也隨時代改變了
台灣講的國語同樣也是
就像台語從閩南語而來,但一樣有部分發音有差別
南北地區的差異也分不同腔

其實唐詩用很多地方語系來唸也一樣很順
原因是中文很多字音可以變^+++++^

拎老師的咧
這就是破音字厲害的地方XDDDD
唸不順就破音,懂嗎?
Conigy wrote:
都說閩南語 唐詩 最(恕刪)


古代各地也有很多方言
天曉得他們是用哪裡的方言在吟唱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