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發這種文章 會動搖人信仰 卜卦叫我別再發
最後一發
轉載分享
連結
以下是我在某BBS的一篇回复文章,粗略说了原始佛法和大乘菩萨道的区别,更详细的区别建议阅读南传菩萨道这样的专著,网上可以检索
--------------------------------
原始佛教的菩萨道,包括早期的大乘,都是统一认为成佛后必定寂灭涅槃的,不会再轮回,也就不存在了什么轮回度众。
原始佛教的菩萨道,认为佛陀在最后一世成佛前,都是无明凡夫,是凡夫菩萨,他只是在不断积累成佛的波罗密,为成佛做准备,并没有度众的行为和能力。只有在最后一世成佛后,才真正具备了指导众生和度众的能力,而佛陀在成佛后,同样也说出了自知不受后有的话,意思就是说佛陀也将不会再有来生了,不会再投生于三界。当佛陀入灭后,具有度众功能的是佛陀遗留下的法,即四圣谛,八正道,四念住。。。所以佛陀临终时对弟子说,要“以法为洲,以自为洲”,并说“何处有八正道,何处即有沙门果”。
早期大乘佛教也是承认成佛后一定寂灭涅槃的,但是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的菩萨道的区别就是认为在成佛以前的生生世世当中,也是可以度众的。并且认为只要发了度众的菩提心就可以成佛了,而原始佛教的菩萨道,则要求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具备授记的资格以及其他很多严格的条件,而且一定要被当世佛陀授记才行。上座部佛教更是有发了菩提心,如果不被佛授记,则即不能成就声闻四果,也不能成佛的说法。这种人被称为增上慢菩萨,是不被鼓励的。
经典记载,佛陀自己也是已经无余涅槃了,不会再来三界受生,这一点小乘公认,大乘早期也完全承认,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大乘早期才有留惑润生,不证入实际的说法。
当然留惑润生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并不存在所谓故意的留惑,菩萨在生生世世的轮回当中之所以无法证声闻四果是因为证果有一个重要前提,一定要是舍轮回而强烈取向出世的寂灭涅槃,而菩萨又有极强的大悲心的原因,会导致他哪怕证到接近声闻果的等级(行舍智)就无法再证下去,因为大悲心在此时会成为一个牵引的力量,牵引他不能取向于舍世间的寂灭涅槃,而只有菩萨积累的波罗密足够到成佛的波罗密,悲智圆满,证悟成佛,此时才既成了佛果,又取向了涅槃。而这个时候的佛陀将具备极强的指导众生的能力。
不过留惑润生起码还符合佛陀的缘起法,即如果彻断了无明,必然无余涅槃。而成佛后还可以不断轮回度众,已经明显违背了佛陀的缘起法的还灭支,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 在 runsun (runsun) 的大作中提到: 】
: 解脱,即证阿罗汉后回小向大,不住涅槃,是大乘后期的思想,这种思想并不被原始佛
: 法,上座部佛教以及早期大乘所承认。而文殊那段经文,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文殊支持这
: 种思想,那上面只是说声闻罗汉是急于取证涅槃,而并没有说菩萨是已经证了罗汉,证
: 了涅槃,但是不取涅槃。
: 根据原始佛教和早期大乘,一旦证声闻果位,比如初果,是最多七世一定涅槃的,不可
: 能再受生,而阿罗汉更是不可能再受生(入三界)。
: 所以在后面我引用的大集经当中,说菩萨“虽入深定亦不证得沙门道果”,注意,这里
: 面说的是不证沙门道果,而并不是证得了沙门道果但是不住涅槃。
: 为什么大乘要提出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修证次第呢,就是为了独立于声闻四果。其中
: 初地菩萨是类似于声闻当中的初果,只是发心的不同。
分享: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