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天地會的臺灣傳承

https://www.kanyuedu.com/article/076fe0e3764d09906bbf31c15833e019

天地會的臺灣傳承


在臺灣,天地會絕非僅僅是讓小說家迷戀的傳奇而已,而更是一個綿延四百年未絕、活生生的存在。

每年的五月間,有“府城”之稱的臺灣台南市都會舉辦“鄭成功文化節”。這裡是1661年鄭成功攻打臺灣的登陸地,也擁有最多明鄭時期的文物與遺蹟。在過去,這類活動多半圍繞著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的主題來進行慶典安排,然而今年主辦單位卻別出心裁,推出“尋訪天地會的足跡”主題活動,其內容包括,模擬開香堂“入會”儀式、學習隱語暗號、認識天地會執事起義的黑旗、品嚐與天地會起事相關的小吃甜品等等。

這無疑是一個以招徠旅遊觀光為主的活動設計,但卻勾引起眾人對於天地會的好奇。這個原本只活在小說與電影當中的名詞,今天如何又跳入我們當代的生活世界了呢?

事實上,這類的活動基本上依然是將天地會看成陳年往事,而以尋幽探奇的手法激起人們的好奇與興趣。這也符合我們今天對天地會的想象:不管是作為祕密會黨、革命組織或是異姓結社,隨著時代的演化與進步,天地會乃至相關的洪門、青幫等等似乎早都該煙消雲散、不知所蹤,僅留軼聞舊事、傳奇小說供人憑弔了,如何可能還能生存於二十一世紀的當下?

然而,對於剛剛接掌金春山勤習堂的劉康毅來說,在臺灣,天地會絕非僅僅是讓小說家迷戀的傳奇而已,而更是一個綿延不未絕、活生生的存在。

■起源

劉康毅早年習武,年長之後有感於武學文化的衰頹,遂成立一家出版社,專門蒐羅散佚在民間的傳統武學典籍,加以重新出版。他同時也研究臺灣武術的來龍去脈,焦點集中在臺灣民間流傳的鶴拳心法上頭。

劉康毅與天地會的淵源,起源於十幾年前,他認識了在臺灣嘉義縣民雄鄉的一所小學擔任工友的王進發。王進發的是金春山勤習堂的掌門人,在臺灣鄉間,勤習堂是頗為知名的民間武館,傳授鶴拳與舞獅陣頭。但王老師父還有另外一層祕而不宣的身份,外人很少得知。

在日本佔領臺灣的時代,自清代傳承下來的民間武館遭到壓制,遂分成明館與暗館兩個系統,明館就是可以掛牌招收學徒的武館,但教的多半是比較粗淺的入門功夫或是廟會陣頭武藝;暗館則類似私塾,由師父暗地裡教授更為深入精到的功夫。

然而,在明館與暗館之外,還有一條單線傳承的系統,遠在一般人的認知之外,更在日本統治者的認知之外,那就是王進發老師父所傳習下來的天地會心法。而金春山勤習堂,事實上是天地會的一個山頭堂口。不論在清代還是日本佔領時代,這條傳承系統都是絕密的,一旦外洩,就有殺身之禍。如此發展下來,到今天,即便是王老師父的同事朋友,也不見得知道他的這層身份。

這條天地會脈絡,要追溯自十七世紀末。

康熙24年(公元1685年),一隊操著閩南口音的軍隊來到俄羅斯的雅克薩城下。跟虎背熊腰的俄國大兵以及人高馬大的北方大漢比起來,這群矮個子南方人一點也不起眼;他們不騎馬、不扛槍,武器配備僅僅是一塊藤牌以及一把片刀。

此時,俄羅斯與清王朝的衝突一觸即發,康熙帝決意要打贏這場戰爭。面對俄羅斯軍隊精良的火器與犀利的騎兵,他必須找出致勝的良方。此時他召見了鄭成功的降將林興珠,林興珠告訴他,在槍林彈雨當中還可以衝鋒殺敵的就是福建藤牌兵。康熙下令在御前試演,“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康熙大喜,當即下令林興珠組建一支藤牌兵。

此時,臺灣的明鄭王朝已經覆滅兩年了。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降清後被軟禁在北京朝陽門外的一條衚衕裡,他的部將也多被遷到華北,散居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林興珠到這些地方召集了當年同僚,組建了一支五百人的軍隊,開赴雅克薩前線。

雅克薩之戰清軍全勝,進而讓康熙帝主導《尼布楚條約》,奠定中俄邊境兩百年的安寧。這支僅五百人的福建軍隊功不可沒。他們不懼子彈,可攻擊騎兵。

事隔四百多年,哪裡還能找得到藤牌兵的英姿颯影?事實上,臺灣南部鄉間常見的宋江陣就是其化身。在廟會慶典當中,時時可見拿著藤牌短刀的表演者,彼此捉對廝殺;此外,如月牙鏟、棍、鉤、斬馬刀等等,都是宋江陣必備的武藝。人們一般認為,宋江陣的來源可以追溯自明朝戚繼光在《紀效新書》當中所記載的各種武器與戰陣操練,而鄭成功沿襲了戚繼光的兵法來練兵。1661年鄭成功打下臺灣之後,軍隊駐屯於臺南周邊的鄉間,平時在務農之餘,來自福建與江浙一帶的士兵們繼續演練各種兵器與戰陣。明鄭覆滅後,這個傳統依然在民間儲存了下來,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宋江陣。

宋江陣僅僅是明鄭軍人帶給臺灣社會的一部分武藝傳統。今天遍佈臺灣中南部鄉間的武館,除了演練宋江陣之外,也傳授拳術特別是鶴拳以及舞獅,這些都跟明鄭軍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這條武館文化的線索,恰恰是我們今天探討天地會在臺灣的遺存,所不可忽略的。

■“漢留”精神

劉康毅從王老師父那兒知道了到這段祕而不宣的歷史。他總結說:“金臺山是反清復明的組織,勤習堂是傳教拳頭、弄獅的武館堂號,金臺山勤習堂是藉傳教拳頭、弄獅活動,作為反清復明組織原動力量的天地會會黨組織。”

對於清代祕密會黨略有涉獵的人都知道,“金臺山”這樣的名稱,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天地會或是洪門山堂。明鄭滅亡之後,天地會組織依託著臺灣鄉間常見的武館生存了下來,其中一個關鍵的核心概念,就是“漢留”。

劉康毅說:“我們一般都說漢留,而不說天地會或是洪門。”漢留的意思是,在明末清初的混亂局面當中,保留漢家文化的傳承生機。“漢失中土為洪”,他認為,“漢留”二字比起天地會或是洪門來說,更具原真性、更為古典,雖然三者其實同出一源。

劉康毅說,漢留的來源可追溯到明末黃宗羲。這位力主心學的大儒與傅青主、顧炎武、王夫之、殷洪盛共同被尊為洪門的五位始祖。然而臺北的洪門五聖山堂口收藏的1949年流傳到臺灣的洪門文獻裡,並未如此抬舉黃宗羲。這部手抄稿裡頭是這麼說的:“殷洪盛攜諸門生南赴揚州投史閣部可法,奉命赴燕京,窺探夷胡虛實,沿途順訪顧炎武、傅青主、王夫之、黃梨洲(合稱漢留五始祖)諸人,議創漢留組織。”

隨著國民黨從大陸撤退到臺灣的洪門,所看重的是殷洪盛,並不特別強調黃宗羲。相形之下,劉康毅對黃宗羲的重視,再加上他對“漢留”這個概念的堅持,似乎意味著另一條探詢天地會發展的思考路徑。

■洪門儀式

洪門多半給人一種神祕的印象,特別是它的切口與暗號,以及開香堂時各種繁複的詩句與手勢。以前述五聖山的手稿當中所載為例,單單“開隆重大香”一項,就有多達七十二種令詩:“天開黃道日,大開忠義堂;奉了大哥令,金蘭結義祥。”另外,當中記載開香堂時的各種儀軌法式、誓詞戒律、旗幟器具、會場陳設,寫了滿滿一本書。無怪乎洪門給外人的印象還不僅僅是神祕,更是難以窺其堂奧,因為這些複雜而難懂的形式,就已經構築了高高的門坎,足以把一般人擋在門外。

但劉康毅認為,在當初其實根本沒有那麼複雜。

想想在當時,反清復明可是要殺頭的大罪,這些組織的兄弟聚在一起,怎麼可能如此大張旗鼓、擺弄各種道具儀式?那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並且,當時加入祕密組織的,有許多是不識字的下層民眾,太過複雜的暗語切口以及詩句,必定會讓他們退避三舍,找不到進入的門道。因此,不管是漢留、天地會還是洪門,作為組織成員之間彼此相互認證與傳遞訊息的暗語切口手勢等等,是有必要的,一如今天的無線電密碼;但他們絕對不會一開始就要求入會的幫眾要去記誦那些長篇大論的詩句以及開香堂時的繁複規矩。

劉康毅以武館的例子,來說明臺灣的漢留組織如何教導幫眾熟悉組織內部的溝通密碼。

如前所述,臺灣鄉間自來有開設武館的傳統。過去一般對武館的認知,是如同鄉勇團練一般,民間自發地組織習武,一來強身,二來抵禦盜匪。在主流的臺灣史論述當中,臺灣這個移民社會男女比例不均衡、貧富懸殊,同時又有閩客、漳泉乃至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族群衝突,民間組織自衛武裝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對劉康毅來說,這樣的說法完全忽略了漢留組織的祕密影響。

王進發老師父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臺灣武館活動當中常見的舞獅陣頭,其實暗藏玄機。以他所熟悉的勤習堂為例:獅陣一般稱“金獅”,舞獅所踏腳步,整個結合起來看,就是一個“春”字;再加上舞獅過程中用腳聚攏砂土成山,三者合起來,就是“金春山”。這個山堂是鄭成功所創立的“金臺山”在鄭克塽降清、明鄭覆滅之際,往地下發展的一個轉化;而主導此一轉化的,正是陳永華。被後世洪門弟子尊奉為“五宗”之一的陳永華組織了鄭氏的文臣為“明倫堂”、武將為“明遠堂”,各地屯駐士兵為“勤習堂”,歷經四百年至今。王進發老師父正是“勤習堂”的傳承人。

至於明遠堂的金獅所踏腳步則為三橫一豎成“王”字,蓋明遠堂乃不願投降的鄭氏部將所組成,仍以“王者之師”自居。

勤習堂、明遠堂以武館為掩護,暗地裡發展反清復明的漢留組織。但是在招收學徒時,已經在組織內的師父並不會明目張膽地告訴徒弟,他所學的舞獅究竟暗藏什麼玄機,而只是讓徒弟有樣學樣、依樣畫葫蘆。直到師父認為徒弟是個可造之材,有助於反清復明的大業,才會進一步點破。尤有甚者,學習舞獅需要繁複的手勢技巧,而當舞者經由開香堂加入組織之後,師父會讓他不拿獅頭,徒手比劃一下手勢,然後告訴他,這正是組織內部彼此認證或是傳遞訊息的手語暗號!

在五倫堂的手抄文獻裡頭,金臺山被列為洪門最早的山堂。而臺灣歸清之後,陸續爆發民變,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包括被乾隆列入“十大武功”的林爽文事變,其實都是漢留組織與天地會兄弟的義舉。從這個觀點來看,所謂“臺人難治”這樣的說法,臺灣史論述所說的是因為臺灣社會性質特殊,而在於反清復明的漢留組織與天地會,已經透過包括武館與舞獅在內的種種形式與手段,有效地在臺灣社會內部深深紮了根。

■現代轉型

金春山的堂口至今仍在,位於臺灣嘉義縣民雄鄉的村子裡頭。

這一帶正是當年鄭成功軍隊屯田的區域,離陳永華最初的埋骨地點大約半小時車程。而此地也是乾隆年間林爽文起事抗清的重要據點之一。1896年,這裡的義軍跟徵臺的日本軍隊發生激烈戰鬥,傳說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就是在此被義軍以竹篙捅死的。20年後,1915年發生在這一帶的“西來庵”事件,當地民眾蜂起抗日,當時義軍被捕近兩千人,遭日軍瘋狂屠戮的男丁成千上萬,鮮血染紅了涓涓溪流與稻田。有著這樣的昭昭忠烈與義無反顧,我們方知,這裡的農民不僅僅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葛天無懷。在歷史大變局當中,他們會多次挺身而出捍衛自身民族的血脈與氣節,至死不渝。這樣的無怨無悔、舍小我就大我,是否傳承自陳永華跟他的官兵們在此地所播下的漢留種子?

但到今天,這些歷史往事已經難以找到蛛絲馬跡。金春山堂口雜草叢生,殘破不堪,只剩“金春山”的匾額,搖搖墜墜地掛在橫樑上。2009年春天,王進發老師父檢查出罹患癌症,在病榻前將金春山香火傳承給劉康毅,不久之後就與世長辭了。

劉康毅在接下金春山的傳承責任之後,開始著力於將這一漢留組織的傳統跟現代武術文化的發展結合起來。他預備成立一個文化協會,透過舉辦展覽、研討與武術交流等活動,讓金春山勤習堂的武術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但是,當初王師父在病榻前傳承給他的金春山核心心法,依然是祕而不宣的。

正是有這樣的心法傳承的內在元素,我們才可以理解,劉康毅為何把黃宗羲抬得這麼高。他認為,中國武術的發展到了明末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那就是出現了內家與外家的分野。明末清初反清勢力蓬勃之際,自然而然地就走向武藝技擊,但是到頭來,卻只留下皮,而丟棄了骨、髓,更不知原傳的“內家”為何物了。

如今一般人對天地會或洪門的認識僅止於繁複的暗語、手勢、排場,乃至各種軼聞傳說,似乎正是停留在只重形式皮相、不問內在精髓的“外家”層次上;那麼,漢留精神與漢留組織在當前社會被忽略、被遺忘,乃至蕩然無存,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進一步言,今天我們對於福建藤牌兵的認識、對於武館文化的認識,如果僅止於戰陣、宋江陣等武藝技擊的層次上,事實上,恰恰是忽略了支撐這一門武藝得以源遠流長的內在核心精神與組織力量。

劉康毅選擇以武術文化的傳承,作為漢留組織金春山勤習堂在當代繼續生存的一條路徑。與此同時,同為漢留組織的青幫與洪門,也在努力尋找他們的出路。與劉康毅類似,洪門舉辦了兩岸中華武術論壇,以武會友,讓洪門兄弟可以找到一條脫離祕密會黨乃至黑幫組織色彩的門道。在會場上,各家各派的武術高手身穿不同服飾,直如一場現代版的“華山論劍”。

而在青幫所成立的“安清協會”會長交接典禮上,在拜過達摩祖師神像、接過印信之後,第二十四代“學”字輩的新任會長選擇以關懷弱勢、推展社會公益作為新一代青幫人安身立命的目標。他邀請了殘障團體以及愛滋關懷團體前來獻藝表演,並且呼籲底下近千的安清家門、老老少少,一起支援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共同願景。

當這些原本以為是小說與歷史中的團體組織如今活生生地出現在面前時,不禁令人產生恍惚之感。但是不管今天的科技如何發達、資訊如何暢通、媒體如何開放,不管各種傳言、故事如何誇大與渲染,那些自歷史的幽暗處一路走來的祕密社會,似乎自有其不為外人所熟知的生存之道,並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喪失其內在的生命力。

對於漢留、天地會與洪門等等,這些源自明末東南沿海與江南地區的會黨組織,我們似乎可以有了全新的認識。是否有某種今天我們所不清楚的社會基因與文化密碼,四百年前就已種下,一直衍生至今?那是什麼樣的基因密碼?什麼樣的核心精神?這些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條件底下產生的?作為鄭成功的後人,這該是下一階段該致力探索的。
2020-01-02 5:5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天地會 臺灣
DandelionJack wrote:
https://www(恕刪)

我只知道天地合補
DandelionJack wrote:
康熙下令在御前試演,“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好長...又發作了...看不完...
看到裡面提到射數發皆不能中...
後句又提矢未發已滾到面前...
那...前面那數發射的不是矢...
那...是射了什麼??...
太多了看不完...
我只知道左腳反覆,右腳清明
然後有個壞蛋把反覆偷改成重陽
喬大叔 wrote:
好長...又發作了.(恕刪)


應該是修辭筆法,比喻速度很快。

李敖講過一個古詩的寫法,

行刺的寫法,

一刀......,

三刀四刀......。

第二刀哪裡去了呢?

刺殺的速度太快,第二刀眼睛已經看不清楚,所以直接寫第三刀。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好長的文
我只知道刀槍blue
DandelionJack wrote:
應該是修辭筆法,比喻(恕刪)


長知識了! 感謝樓主!

照樣造句:

老漢推車, 啪,啪啪啪。
macross_sato wrote:
長知識了! 感謝樓主
老漢推車, 啪,啪啪啪。(恕刪)


這位大哥,

你這個啊。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有人進去以後,出不來,卡在裏面。

女的太緊張,肌肉強力收縮,把男的緊緊地卡住,進得去,出不來,卡在裏面。

結果被家人用棉被包起來送醫院治療。

不知道真的假的。

所以只有第一,後面沒有了,送醫院。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DandelionJack wrote:
這位大哥,

你這個啊。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有人進去以後,出不來,卡在裏面。

女的太緊張,肌肉強力收縮,把男的緊緊地卡住,進得去,出不來,卡在裏面。

結果被家人用棉被包起來送醫院治療。

不知道真的假的。

所以只有第一,後面沒有了,送醫院。
軟掉就出來了...
喬大叔 wrote:
軟掉就出來了...(恕刪)


問題在那個男的始終堅挺,強硬不軟,女的又把男的緊緊包住不放,

你們都想得很深遠,很能擅用智慧。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