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個案例是在同一家庭內部轉世;
- 60個案例中兩個家庭有密切聯繫;
- 115個案例中兩個家庭有微弱聯繫;
- 93個案例中兩個家庭認識,但無聯繫;
- 剩下的508個案例中兩個家庭完全是陌生關係,其中239個是solved案例;
(Solved就是透過雙盲實驗找到前世家人,沒有找到則是unsolved)
- 全部971個案例中有232個是unsolved.
從死亡到轉世的間隔時間長短不定,統計發現其中位數(一半人比這個時間長,一半人比這個時間短)是15到16個月。
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什麼?
有一個研究的1100個案例中有217個談論了自己死後到出生前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包括葬禮,受孕和出生這種地球上的事情,以及「另一世界」的事情,比如說天堂。
似乎沒人提到地獄,也許進了地獄的都未能轉世?
有的只談論其中一種或幾種經歷。其中像葬禮和出生前胎兒狀態的描述是有人證實的,所以似乎值得嚴肅考慮。
對比之下,研究者對「另一世界」的言論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甚至不願意討論 — 不是因為宗教原因,而是因為另一世界的事沒辦法驗證。
不過他們還是做了一點統計。
自然死亡者比非自然死亡者報告「另一世界」經歷的可能性略高,比例是19%對13%。而突然死亡的人,報告另一世界經歷的可能性則比非突然死亡者小,12%對22%。這個結果似乎比較符合人們心目中「自然死亡是一種福氣」的認識。
那麼到底生前是什麼樣的人有機會前往「另一世界」一游呢?這個結果恐怕就要讓某些宗教人士失望了。研究者儘可能地統計了案例中前世人物的以下特徵:
- 他富有麼?
- 他是犯罪分子麼?
- 他是否樂善好施?
- 他是否熱衷於宗教活動?
- 他是否是個沉思者(meditator)?
- 他是否過一種聖潔的生活(saintly)?
結果發現以上所有特徵都與是否報告兩世之間地球活動無關,而且除了一個特徵之外,也都與是否報告「另一世界」經歷無關:沉思。只有沉思者更容易報告曾經前往另一世界。
「沉思」這個結果並不說明什麼。也許大家的機會都差不多,只有沉思者觀察比較細記性比較好。但更關鍵的是這個統計的樣本實在太少了,只有一部分案例中的前世人格被統計下來,比如在1100個案例中其實只有33個沉思者。但熱衷於宗教活動的人士並不比犯罪分子更有可能前往天堂這個情況,仍然相當引人注目。
人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前世對今生有什麼影響,也就是說,這輩子需要做些什麼,下輩子才能生的好一點呢?研究者也考察了前面各項與今世這個兒童所在的家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結果是:「saintliness in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showed a very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subject a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subject.」前世聖潔的生活,對今世出生的經濟地位很有「幫助」,並且對今世出生的社會地位有一定幫助。但是這個經濟和社會地位,是指的實質地位,而與印度社會的種姓無關,也就是說聖潔生活不能確保下輩子生於高種姓之家。至於其他所有各項,均沒有關係。
這樣那些相信這輩子樂善好施會導致下輩子出生於富貴之家的人可能要失望了。而到底什麼叫「saintliness」,Google AI出示了聖母瑪利亞的照片:

從這些統計結果來看,亞洲人普遍相信的「因果定律」似乎幾乎沒有起到作用。不但如此,我們還從案例中看到有好幾個日本侵略者在緬甸就地轉世為人(而沒有進入「地獄」或成為「獸類」),自殺者照樣轉世等等,這些都與某些宗教人士的說法不同。
另外,胎記和出生缺陷這個情況也不符合因果:為什麼是受害者,而不是殺人者,下輩子帶著胎記和出生缺陷?也許這裡起作用的不是因果定律而是某種自然定律,比如意識影響身體之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