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 文人相輕 , 自古皆然]

最近回想一件自身有關的事件 去查自家臉書 見到舊文 特來分享

---------------------------------------------------------------------------------------------

文人相輕,自古皆然。   我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當時沒有弄明白。   現在想想,原來這也很正常。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舉出來作個說明。   比如說一個人愛吃甜食,那麼他做的菜一定會多放糖。愛吃鹹食的人呢,一定就會多放鹽。(愛吃醋的呢咱就不多說了。)那麼你看,這個喜歡甜食的人嘗到喜歡鹹食的人做的菜,一定會覺得不過癮,哪里如甜食好吃呢?反之,讓他做菜給對方吃,那麼對方的反應也一定跟他差不多。   孔先生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來也有些不大恰當。說到這裏,那麼吃東西是這樣,寫東西當然更是這樣。普通人且不說,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們是怎麼說的。   韓愈以怪奇為美,白居易以通俗為美,二者的審美情趣不同,如果讓二人對同一作品進行評價,大概意見也很難相同吧?評價別人會是這樣,那麼評價自己或者相互評價呢?意見大概也不會相同。   清代前期詩歌理論有四大流派,即沈德潛的“格調說”,王士禎的“神韻說”, 袁枚的“性靈說” ,翁方綱的“肌理說”。四者分別從自己的理論出發,對詩歌進行研究和評價。既然著眼點不同,那麼觀點也就很難相同了。再加上評家本身的認識水準不同,那麼情況就更為複雜了。   陶淵明,號稱“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然而,他在當時作為詩人卻並沒有什麼名氣,到了鍾嶸的《詩品》裏也僅僅被列為中品,一直到宋時經過蘇軾朱熹等人的頌揚才真正確立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可見 “蓋棺”也未必就能“定論”。   當然,造成文人相輕這個局面的,還有些文人自身的原因。但是具體原因往往也還是甜食鹹食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先天的不足造成的,那也就無法改變了。   李贄所推崇的是文人的“赤子之心”。但文人許多時候往往都有些孩子氣的。就像母雞下蛋一般,每每寫出一篇文章來,不管品質如何,總想要顯示一番。這一點糊塗浪子深有體會。因為許多時候我也在學母雞下蛋。   有些人往往把自己的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我可沒有這麼做,糊塗浪子還是單身一個呢,要是鬧出個孩子來,那豈不是炒出天大的緋聞了麼?),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老婆是別人的好,孩子還是自己的好。”(鄭重聲明:這都是別人說的,糊塗浪子絕不是這樣的人!)所以,自己覺著孩子挺漂亮,就總想要人前顯示一下。   許多職業性的業餘演說家往往就喜歡對著別人誇耀自己的孩子的。(依小人的觀點來分析,也許是自己實在沒什麼值得誇耀的,所以只好用自己的孩子來彌補一下失衡的自尊。哼,至少我還有個好兒子!我生的!)   當然,只要是自己的孩子就總有值得誇耀的地方。最基本的就是漂亮,不管怎樣,至少自己以為是漂亮的。即便實在是長的對不起眼前的蒼天大地,還可以誇誇聰明;哪怕腦袋聰明得超過了花崗岩,也還可以誇誇聽話;就算性格好的勝過跳跳球,也還可以誇誇。。。咳,可以誇的地方多著呢,我們家孩子摳鼻屎的姿勢都可愛得驚天地泣鬼神

這裡
2019-09-29 19:2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曹丕 文人相輕
典論論文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傳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
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見之患也。今之
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
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
自騁驥騄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
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
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
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
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
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
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至玉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
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
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顥而制禮,不以隱
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
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營遂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
著論,成一家言。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当今的文人,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在学问上是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没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是当今特出的。应旸平和但不够雄壮,刘桢雄壮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扬雄、班固一流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人有所偏好;只有全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暗黑巨神殖装 wrote: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恕刪)


宗教修行界也這樣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