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島耕作來了

漫畫島耕作系列推出台灣篇,台日將於後天(22日)同步上市。《蘋果》獲作者弘兼憲史獨家授權,今天開始一連6天,連載三回精采內容,讓讀者搶先閱讀,島耕作為何來到台灣?見了哪一位神秘天才駭客?這也是弘兼憲史首次與紙媒的連載合作。
「上班族的世界充滿妥協與無奈,且蘊含不為人知的悲哀,這也正是我最想畫出來的東西。」曾在電產公司總部工作3年的弘兼憲史,將企業高層運作以及職場真實樣貌,透過島耕作在「初芝電產」職務的一路爬升,赤裸裸展現。
坦言從小受到漫畫家手塚治虫影響的弘兼憲史,創作島耕作系列35年,男主角工作拼搏的精神猶如他對自我的要求,已72歲的他迄今維持天天14小時的工作時間,「沒有休閒,一年放3天假,不這樣做,沒有辦法存活。」


畫筆描繪桃機 鼎泰豐
島耕作台灣篇共計10回,足跡遍布台灣。弘兼憲史讓島耕作透過在台經商友人安排,到立法院請益中國局勢,並且搭高鐵南下,到高雄探討鮪魚捕獲現況,途中更穿插各國企業搶找天才少年駭客橋段,深度探討台灣的政治、經濟議題。
作品完成後弘兼憲史才得知,台灣有位被政府延攬的程式設計師,與他筆下的天才駭客角色雷同,不禁笑言:「我想以後我要是不能靠漫畫賺錢吃飯時,或許可以改行當預言家呢!」
《蘋果》今刊載《會長島耕作》第11集「前進台灣篇」以及部分「天才駭客篇」,讀者將可隨島耕作的腳步,造訪畫筆描繪的桃園機場、中正紀念堂、鼎泰豐以及圓山飯店,體驗不一樣的紙本閱讀樂趣。





推薦給廣大的讀者
2019-03-20 7:0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島耕作
課長搞跟作
算是一部不錯的漫畫
劇情中可以認識近40年來
日本的經濟興衰方向

30公分 wrote:
漫畫島耕作系列推出...(恕刪)


整個人生都靠女人

還能說啥呢?

人帥真好

鑽地的冰蟲 wrote:
整個人生都靠女人
還能說啥呢?
人帥真好


很不幸的跟你說

這也是一種實力

日本漫畫島耕作系列的「會長島耕作」新作將出版,作者弘兼憲史去年曾參訪台灣,新作裡島耕作足跡遍布全台,也著墨台灣政經狀況、外交處境、與中國關係。

日本島耕作系列漫畫作者弘兼憲史去年來台時曾表示,會在最新「會長島耕作」裡創作台灣篇;當時他趁來台機會,吸收許多資訊,要把所見所聞融入最新創作的故事裡。如今,「會長島耕作」單行本第11集,將於22日在台灣與日本同步上市。

尖端出版社介紹,新作敘述島耕作在老友東北澤的邀請下,特地造訪台灣,親自瞭解與日本友好的台灣面臨的諸多問題,像是台灣的經濟、政治、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外交處境等。

故事裡,島耕作足跡遍布全台灣,從台北101、松山慈祐宮、九份,一直到高鐵左營站、海洋局等近20處台灣景點與設施單位,都在作品中出現。內容講述會長島耕作前往視察企業對手海皇精工時,聽到一件關於天才駭客少年的傳聞,為了在AI領域搶先一步,各國企業莫不使出各種手段,想得到這位天才的聰明才智。

尖端出版社執行長黃鎮隆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他之前接待過不少日本漫畫家,每一位都很喜歡台灣,也會把在台灣的所見所聞透過漫畫讓日本讀者知道台灣的美好。

黃鎮隆透露,弘兼憲史對台灣的美食讚不絕口,來台灣不只吃高檔美食,也喜歡吃快炒100、坐板凳暢飲台啤,非常隨興。

尖端出版社企劃宣傳主任劉宜蓉受訪時說,弘兼憲史去年受邀來台演講,黃鎮隆盡地主之誼帶他四處逛逛、閱覽台灣風光,並在旅途中與弘兼憲史及日方編輯討論發展「島耕作台灣篇」的可行性。

劉宜蓉說,原本就十分熱愛台灣的弘兼憲史表現相當大的興趣,在因緣際會下,成就一趟台灣取材之旅。今年初收到「會長島耕作」第11集稿件,發現弘兼憲史真的完成「島耕作台灣篇」,鉅細靡遺地描述當時遊歷的景點與單位,也是島耕作系列裡第一本整本以台灣為背景的單行本。

弘兼憲史的「島耕作」系列漫畫作品在台灣發行突破110萬冊,而全球銷售累計發行量達到4000萬冊。
30公分 wrote:
漫畫島耕作系列推出台...(恕刪)

我也有在看~
職場上的孤鳥能爬上頂端也屈指可數
要靠別人實現自己認為的公平正義更是不可能
或許,
這部漫畫反映出許多上班族內心的企想
一個遙不可及的期望⋯⋯
「島耕作」台灣篇 立委趙天麟漫畫中登場

趙天麟上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為會長島耕作台灣篇大解密。趙天麟說,身為漫畫迷,能被偶像以台灣故事為背景畫進漫畫中,這一定是他永遠珍藏的漫畫;感謝弘兼憲史對台灣的熱愛,用台灣特集讓台灣人認識日本,也讓日本人認識台灣,要讓日本人看到台灣的美好。

與作者各取一字 趙天麟化身趙哲仲
趙天麟說,與弘兼憲史認識的淵源,要回溯到2015年,當時在辦公室顧問安排下拜訪日本講談社,接觸到弘兼憲史,兩人也成為好友,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2017年某次餐敘中,弘兼憲史提議要將他畫進漫畫中,並用在場人名各取一字,結合成「趙哲仲」,2018年1月也首次出現在漫畫中。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蔡增家表示,從2007年起,他在政大開設「從漫畫看日本」課程,每學期都用島耕作系列授課,這部漫畫就是日本經濟縮影,也是日本年輕人成長過程,且對事實描述緊貼國際脈動;趙天麟促成島耕作台灣篇,是行銷台灣最好的一部漫畫。

趙天麟新聞聯絡人張以理當時也負責接待弘兼憲史,他說,弘兼憲史是非常好奇的大叔,拿一個小台的傻瓜相機,走到哪拍到哪,最後弘兼憲史也把很多場景都栩栩如生地畫出來。

漫畫島耕作系列的「會長島耕作」最新一集首次整本以台灣為背景,原著弘兼憲史除了把約20處台灣室內外景點繪入漫畫,還高度還原台灣政經局勢,22日在台灣、日本同步推出。

日本島耕作系列漫畫作者弘兼憲史去年來台時曾表示,在最新「會長島耕作」裡會創作台灣篇,當時他趁來台機會走訪許多景點,經歷約半年取材創作,最新一集「會長島耕作」單行本封面,就融入台北松山慈祐宮作為主要背景。

尖端出版社企劃宣傳主任劉宜蓉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雖然不清楚弘兼憲史是否真的到過書中地點實景取材,但他去年來台演講時,有走訪一些景點拍攝資料照片,這次從台北101、松山慈祐宮、九份到高鐵左營站等近20處台灣景點與設施單位,都在新作中出現。

「會長島耕作」最新一集敘述島耕作在老友東北澤的邀請下,特地造訪台灣,親自瞭解與日本友好的台灣,所面臨到諸多問題,包括台灣的經濟、政治、兩岸關係及外交處境等,甚至新南向政策都有提到。

劉宜蓉透露,弘兼憲史其實私下來台很多次,很喜歡台灣的他,一直有在關注台灣政經情勢;特別的是,出版社考量他的作品偏商務、青年的風格,招待地點原本選在高檔次的飯店餐廳,但發現弘兼憲史對於台灣街景特別有興趣,尤其喜歡熱炒店的氣氛。

針對這次「會長島耕作」新作創舉,劉宜蓉說,這是島耕作系列裡第一本以台灣為背景的單行本,「以往提到台灣,只是小部分橋段,這次快200頁都是跟台灣有關的故事,也是有史以來講台灣篇幅最長的一本」。

劉宜蓉並提到,以往「會長島耕作」最新單行本皆由日本當地先發行,台灣會晚2個月才推出,但這次是首度台灣與日本同步上市,雖然弘兼憲史並未特別安排來台宣傳行程,但卻是透過故事「高度還原台灣政經局勢」。

此外,劉宜蓉指出,出版社還與台灣媒體合作,在正式發行日前,先於報紙上連載「前進台灣篇」、「天才駭客篇」與「天燈祈願篇」內容,為新單行本推出前暖身。
《島耕作農業論》:走下神壇的農業


算是對現今日本農業困境的反思。但體察島耕作對日本農業的反思之時,我們才驚覺到,台灣農業與日本農業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而半個世紀以來,日本持續在錯誤的道路上邁進時,台灣則亦步亦趨,從未反思,更從未反悔。

日本農業最大的問題在於,耕地的零碎化與從1960年代起實施的社福式稻米收購政策。耕地的零碎化導致農家經營面積過小,難以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不過,對執政當局而言,「日本的農業被當作一群選票」。當他們試圖保護、掌控所謂的「小農」時,其實也阻礙了土地整併、擴大經營面積的可能性。此外,隨著經濟成長與都會區域範圍的擴大,諸多農地隨時都可能因為都市計劃更新而出現價格一飛沖天的狀況。因此,農民更不願意釋出農地祖產,農地也越來越像是投機性的耐久財。

另一方面,日本稻米收購價格的制訂是以都市勞工階級的薪資水準為計算基準。假如勞工平均薪資是S元,而每戶農家稻米的生產量是N公斤,政府的稻米收購價格就是每公斤S/N元。這樣的計算概念雖然有提高農家收益的效果,但卻與稻米的實際價值脫鉤,日本也因此成為全球米價最高的國家。

當農地難以整併,零碎化導致經營成本過高,加上國家干預導致最重要的稻米價格被扭曲後,日本農業就逐漸走向衰退的道路。儘管農業人口減少是全球共同的趨勢,但在歐美,特別是荷蘭等農業強國,農業產值並未因此衰退。但在日本,農村人口嚴重外移,農地廢耕,許多農村已出現滅村的狀況,顯然已是普遍的困境。

有趣的是,隨著農業愈加頹圮,社會輿論高喊農業具有「特殊性」的呼聲則是越來越強烈。如同島耕作所言,農林水產省、農協與農林派議員,共同形成了共謀農業財政預算的鐵三角。彼此互相吹噓農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要求政府給予更多的補貼。而補貼就如同嗎啡,上了癮之後,用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原本就已衰弱的農業體質,只能持續墮落至病入膏肓。

日本如此,台灣可說毫無二致。同樣在農地零碎化的狀況下,農委會每年度的預算,其中有高達將近八成用於農業補貼。與此同時,許多人則高喊農業的特殊性,強調農業有「生活」與「生態」的功能,農業剎那間變成道德議題,變成生活風格問題,變成要教導小學生感恩惜福的課題。而農業最基本的「生產」面向,則被輿論徹底遺忘。

對於日本農業的困境,島耕作提出的解方在於:不要再將農業「特殊化」。當我們將農業當成特殊的產業與領域時,國家就是必得投入大量的補貼。但是,「若是用政策去保護那些那些經營不善的非專業農家,這種行為根本是在浪費納稅人的辛苦稅金」。只有當我們將農業當成與其他行業毫無二致的產業時,農業領域內的經營行為才會追求經濟理性的原則。當我們卸下農民所背負的神聖道德使命時,農民身份本身才不具備任何特殊性,農民才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找尋出路。

台灣農業何嘗不是如此?

農民被賦予了太多的道德意涵,而農業身份又與許多補貼綁在一起,再加上台灣高昂的農地價格,如今務農似乎越來越像是「農二代」才有辦法玩的遊戲。而道德身份則又成為許多不具專業之農民要求政府補貼的護身符。

解救農業困境,其實只要將其請下神壇即可,而不是將農業往更高的神壇上推升!
30公分 wrote:
《島耕作農業論》:走...(恕刪)
無解,很麻煩,農業重要大家都知道,有條件能純以經濟規模發展農業的國家,就那麼幾個。土地價值是要件之一。
很麻煩,不想傷腦筋,雖然我家有一甲水田和旱地,但是若要純務農,全家老小就準備吃土吧。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