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有街友這種東西?
覺得街友都不想工作、都在吸毒酗酒?旅法作家:對街友的印象,決定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
任何一個社會在面對弱勢族群的態度,以及執政者如何動用各種政治資源以有效地幫助弱勢族群,並且回應與解決弱勢族群的各種問題,被視為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社會進步與否,以及民主與否的重要指標。
我們就拿台灣社會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街友問題來看,雖然有社福團體、民間組織以及宗教團體持續地給予街友關懷以及照顧,但是,社會大眾普遍對街友抱持的歧視眼光與偏見,卻造成我們在面對街友的處理方式,多數仍停留在強制驅離[1],或者治標不治本的眼不見為淨[2]。
究其背後的原因,我們的社會仍停留於只追求個人的成功以及社會表象的成功,卻無法真正建立起一個真正的成功社會。什麼是真正成功的社會,那就是如《禮記禮運大同篇》 中所言「……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台灣社會裡一日無法正視以及傾這個社會的眾人之智以及政治行政資源解決街友的問題,台灣就無法說自己是一個注重人權的社會,以及自詡為人權進步的國家。尤其當世界各先進國家都相繼提出辦法來解決日益增長的遊民人數時,台灣更應該正視與面對這個問題,並視為國家社會未來人權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
對街友的三大偏見
一看到或者提起「街友」,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便是:這些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酗酒,且長期在街頭流浪的無業遊民。不過,事實往往與我們所認定的相反。長期關懷街友的法國非政府組織「巴黎社會薩姆」(SAMU Social de Paris)[3],現任主席艾力克‧佩里耶茲指出社會大眾對街友最常抱持的三個偏見:
──只在寒冬才難以忍受。
事實上,2014年死於街頭的480位的街友中,高達118位是歿於七月至九月間。
──街友都不想工作。
根據 「社會薩姆」組織的統計,曾被緊急住房中心收留者中,有高達25%的街友擁有工作。然而,他們大多數的工作都屬於最低收入[4],也缺少可以棲身的社會住宅。
──街友都是酗酒與吸毒者。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2013年7月發表的最新統計報告:「2012年法國街友人數已經高達141500人次。」但僅有一小部份的街友,是藥物或酒癮患者。而餐風露宿的生活,也導致一部份街友轉而藉由酒精或者毒品來尋求心靈的安慰。尤其寒冬,酒精會讓街友心生「可以讓身體溫暖起來」的錯覺。
街友不是道德問題,是不義的制度使然
然而,綿延不斷地因戰亂而生的國際難民潮,全球自由市場化下,本土製造業不斷外移導致工廠關門,工人一夕間失去生活依靠。而在全世界居高不下的失業人口中,尤以40多歲中年失業的人數比例最高。這些中年失業者除了既有的專業以外,多半無其它一技之長,加上就業市場偏愛年輕勞工,造成他們二度就業困難,很容易就淪為遊民階級。
除此以外,每當景氣亮起紅燈,銀行多半停止融資中小企業,這對中小企業主更是雪上加霜,造成惡性倒閉的情況不計其數。在筆者調查街友主題的數年期間,無分巴黎、紐約還是台北,企業主因經濟不景氣而破產,或因罹患惡疾而淪落街頭者所在多有。此外,政策連帶影響到產業的興衰,如停塑環保政策的倉促實施,造成台灣塑膠袋工廠一夕之間破產。
而不良的政策更有如毒藥,凶狠之極,可能造成企業惡性倒閉!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當今台海兩岸政策急轉彎,直接影響台灣各地的觀光產業──飯店、夜市小吃攤、伴手禮品業、百貨業、觀光景點業者,撐不下去而拉下鐵門停止營業者,所在多是。
再加上各地不斷攀升的物價、房屋租金以及房地產價格,導致全世界的街友人數暴增。2008年至2018年間,光法國,街友人數的成長率便高達50%。其中,女性街友的人數更激增70%[5],這意謂著:露宿街頭的女性遭受暴力侵襲的事件也隨之增加。
越來越多女性街友及汽車避難所
美國女性紀實攝影家──瑪麗艾倫‧瑪克(Mary Ellen Mark)於1987年的這張照片──〈車裡的達姆家族〉曾震驚全世界。而今,達姆汽車家族的生活景狀在美國已不再罕見,越來越多的工人因為租不起房而被迫睡在車裡,美國社會稱他們為「新類別」。而這種例子在加利福尼亞州尤其不罕見。一些城市甚至決定為其提供夜間免費停車,以暫時紓解這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住在那裡的人沒有地址,也沒有住所。唯一的避難所就是他們擁有的最後財產──汽車。其中,近40%有工作。例如46歲的丹妮爾,原本是會計事務所上班,收入穩定,但自從2012年失去工作以後,她便失去了一切。目前是兼職的上班族,與她的女兒住在車內,因為一個月2000美金的微薄收入,無法讓她租到任何一間房。儘管她坦承「討厭它」,但每日果腹的食物只有麥當勞速食,健康與身材都每下愈況。
因為尊嚴寧睡街頭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2012年的調查統計的103000人中,至少有一半人次,曾經使用過至少一次的「緊急住房中心」。其中,成人為81000人,有高達30000人是孩童,並且,超過一半是外國籍。
但是,當我詢問多位巴黎街友以後,得到的答案皆如此:「我寧願睡在街頭,也絕對不去『緊急住房中心』。」為什麼?「你去那裡,看你是否可以待上一個小時以上?馬克宏總統應該去那裡親眼看看,什麼叫做『人權』?」
筆者前往18區的「緊急住房中心」。該中心有個很好聽的名字「麵包店」,但是,當我詢問曾經入住過此地的街友以後,他們告訴我:「裡面的狀況是尿味屎味撲鼻而來,老鼠流竄。食物不吃還好,吃了會讓你生病!身邊都充斥著酒鬼、毒癮者及病患,還有打架、偷東西的事件頻生。怎麼敢待?若待下去,我可能不是病了,就是沒命!」
或許因為「緊急住房中心」給予街友的印象是既不安全又不衛生,絕大部份的法國街友,一提起這就猛搖頭。他們表示:「要撥打緊急電話,首先,你要擁有一支電話呀!」因為撥打115這個緊急求救號碼所需要的時間,不是一兩分鐘,往往是長達一至兩小時的等待──撥號、掛斷、再撥、好不容易總算撥通以後的切斷、再撥,直到撥通以後告知今晚沒有位置,或者好不容易有床位以後,卻面臨到了現場以後根本無法成眠的可怖景象。
這也難怪這些街友會發出如此令我心驚的話語:「為了尊嚴,我寧願在寒冬的夜晚不停來回地踱步,也絕不要到收容中心。」
這類左派文章看得很煩了,每篇都是流浪漢多無辜、收留所都是壞流浪漢、好流浪漢都在街上。紐約市若收容所不夠住,市府還租很貴的飯店(一晚美金兩三百)讓他們住呢,比很多觀光客的住宿費還高。很多飯店這個價格是不包早餐的,於是這些高級的流浪漢還會抱怨說沒早餐好可憐哭哭,有些接受輔導有去就業的,抱怨沒早餐,那麼早就要去工作,頭暈肚子餓不舒服。
這些錢都是市民的稅金(我們有額外的紐約市稅)。以前被左派文洗腦,都覺得他們很可憐,社會欠他們,早期我也會基於同情給錢。
直到有兩次,一次在加油站,沒現金給差點被攻擊。另一次正好在麥當勞外面,想說可能那個流浪漢需要吃飯吧,本來趕時間,想想還從街口又走回來給他買漢堡的錢,沒想到被騷擾

從此以後我對他們的同情心全部收起來,並且花點時間了解紐約流浪漢的社會現象。
美國報紙曾訪問流浪漢的流浪史,看完真心覺得,就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態度,加上大部分低學歷低技能又不肯吃苦造成。對自己尚未流落街頭時期的種種,不管工作態度、酒癮毒癮家暴親人(導致後來沒親人要收留),輕描淡寫。然後努力美化這種流浪生活「也是好好過日子」,以導出「有時比較辛苦需要大家幫助」的結論。
政府方面澄清過住宿沒那麼糟,平衡報導很少就是了,但他們就愛這樣講,好讓別人覺得他們逗留街頭、在你家外面大小便、言語騷擾你的妻女,是正確的事情你要接受。政府負責流浪漢問題的單位,曾有非常熱心的女性主管,前幾年那主管就被她照顧的流浪漢親手殺死,而且是慘死。不要跟我說是個案,每一個個案背後都是真實的人生、真實的家庭。
還有,紐約蠻多流浪漢都挺年輕的,不是什麼中高齡失業,倒是全美很多中高齡失業,非常認真,全美哪裡有活動(像是音樂節)、節日特賣(像是聖誕樹、萬聖節之前採南瓜、walmart旺季臨時缺人等等),他們買了小型托車,哪裡有工作就哪裡去,沒跟人乞討,沒製造問題,並不是失業=流浪街頭。比起流浪漢,我認為政府更該大力幫助這些努力工作自食其力的中高齡失業人,減稅與給他們更寬鬆的醫療保險。
紐約市至少曼哈頓主要地區,都有政府免費wifi,巨大的wifi+多媒體機,流浪漢需要救援直接按鈕就可以打電話,而且常常看到流浪漢根本就有智慧型手機,我第一次看到超震撼,一個因為整修外牆所以有臨時騎樓(這邊大樓幾乎都沒騎樓),躺滿滿的流浪漢,全部用免費wifi在滑手機。所以你說的無法打電話求救,在紐約市不存在的,但是紐約有因此沒有流浪漢嗎?並沒有!還是很多!而且大辣辣的,就用免費wifi看A片!弄的路上女性行人跟小孩都很不安,最後政府趕緊找廠商封鎖wifi連去這些網站。
流浪漢常佔據圖書館,因為有免費冷暖氣、廁所。上次聽過有媽媽帶女兒去圖書館看書,媽媽在中型閱覽室一角,女孩走去隔壁那條書櫃另一端換一本書看,差點被流浪漢捉去強暴,還好媽媽加上附近民眾幫忙有把女孩搶回來,如果換成媽媽是體弱殘疾人士,附近沒有其他人幫忙,美國圖書館動輒那麼大,一整層常常工作人員沒一個,怎麼辦呢?忘了說我也遇過尾隨我去廁所,正好被強壯的女性員工看到,衝進來大罵把牠罵走。後來我再也不敢去圖書館了,用kindle在家裏線上借閱電子書,更不可能帶小孩去看繪本,小孩的書我都用買的。
再分享一個,我超左派朋友,放假跑去流浪漢中心的廚房當義工,他閒暇很愛烤甜點,還有證照,覺得流浪漢值得有些好一點的東西,就在那拿出看家本領烤了不少法式甜點,後來義工團隊拜託我朋友不要烤了,因為他做了那麼一次,後來大家做普通餐點,都被流浪漢罵!說不好吃!説只要那種XX甜點。後來我朋友很傷心,沒想到好意造成這些問題。
又,這裡流浪漢非常少華人,很多收入很低的華人移民,在餐館打工住很小很破爛的地方,一份工收入不夠就又再找別的事想辦法多賺點錢,甚至跟人合租房子、睡地下室還是把孩子養成工程師,同一個社會,語言還沒那麼流利,人家拼得出來,流浪漢拼到街上,到底是誰的問題?美國明明一堆農業相關工作招不到工,需要境外臨時工(有種特別的H2A簽證,通常老墨拿),有身份的流浪漢為何不去?很簡單啊,免費旅館沒早餐會抱怨,免費餐點沒高級甜點會抱怨,搞不懂要住「含早餐的高級旅館」與下班後吃「高級甜點」是要多少辛苦與代價才能得到,這樣的人怎麼會想去採水果、分裝肉品呢?
前幾年我們社區附近有個流浪婆很有名,到處嚇小孩女人欺負路人,我也被吼過。後來終於有居民受不了,聯合起來提告,奇怪耶,平常跟人要錢或是發瘋,都一副我神經病又流浪,你能奈我何的態度,真的被抓了送法院,之後就乖了,再也沒出現。而且她身上還有三十萬台幣的現金,以後要給流浪漢錢,多想想吧,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存款都還沒三十萬哩。
左派文章很容易把流浪漢寫成「倒霉的聖人」,抱歉我不那麼覺得,他們等著當神被供養倒是真的。一些共和黨州與城市,給流浪漢的資源很少,他們流浪漢的人數並沒有我們這些左派州擴張那麼迅速,也許他們的冷血方向搭配精神治療與職業訓練才是對的。有些人,你給他金山銀山,照樣敗光變乞丐,左派就是想提供他們無盡的金山銀山,一切就是有錢人與中產階級欠他們的,認為這樣就解決了。
看這些文章要很小心,特別是女性,會誤以為流浪漢都是人畜無害的,幾次事情跟聽過的故事,我現在把他們當瘟神了,看到遠遠閃開,寧願多繞路走。
不過我也無意勸發文的版友改變信念,這社會也需要左派的人做點什麼夢幻的好事,一種平衡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