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府將台語犧牲淘汰掉剩國語對國家經濟有沒有幫助?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目前我國並未制定語言法,所以在法律上並沒有嚴格限制誰或哪裡或做什麼要用哪種語言。我國官方語言是以國語為主,無論在教育、行政上都是如此。若說要用閩南語或客家語亦或是其他語言溝通,也無禁止,只是行諸文字上也只有國語文字通用。
所以不存在淘汰什麼語言的問題,政府不會也沒辦法主動去淘汰某種語言。語言只有當使用人口減少才會被自然淘汰,例如人口極少的原住民-紹族。
秦始皇為統一人們的思想,大造天神,統一文字,強行教化。使小篆和隸書為全國通行的字體,對中國文化、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得悉六國文字各不相同,決定推行「書同文」政策,按照當時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廢除關東六國原有文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各地區的經濟聯繫日益加強,但貨幣的混亂給商品交換帶來很多不便,也給國家的財政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秦始皇下令廢除各地原來流行的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新幣。新幣分為兩種:一為黃金,名鎰,以鎰為單位,每鎰二十兩;一為銅錢,名半兩,圓形方孔,直徑一寸二分,有「半兩」二字,重如其文。。 全國幣制的統一,克服了經濟發展的障礙
雖然文字對國家地位並不起決定性作用,但是文字的統一卻對國家地位的高低起到關鍵性作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文字特點是「北齊南雜」,解放後,推行文字改革,配合改革開放的政策,國家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回首看兩千多年前的書同文字,秦統一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國家地位極高,周圍的夷狄、南蠻等族紛紛來稱臣,書同文字有什麼好處呢?不僅僅是秦國強大國家地位的象徵,並且為之後漢朝幾百年繁榮地位奠定了基礎。
當時秦始皇的目的就是在統一中國後可以暢通政令,來保持其高度集權,你想如果不統一的話,黃帝的命令就傳達不下去,或不能領會精神,或有意篡改,這國家怎麽治理呢?
對文字的統一是無形中給百姓的一種方便,經史書記載,有一段時間全國多數地方沒有文字,只用一些簡易明白的圖畫去表達,一些關于國家大事的沒有一定的文字統一,會對不同地區的人們帶來許多不便。還有一些貪汙的縣官,欺負老百姓不識字的弱點去貪汙,這又給國家的穩定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