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少人關心這個話題,也許是UBI這個名詞看起來很陌生。
這邊有個簡短3分鐘的影片說明,也許有助於理解。
UBI中文全名稱之為無條件基本收入,簡單來說重點如下:
1.科技發展必然造成全職工作持續減少,稱之為科技性失業現象,這不是任何人的過錯,而是我們需要因應時代調整社會分配的機制,於是有人提出UBI。因為UBI不需要申請及條件審查,除了簡化行政程序及資源之外,還可以保護最底層的人,因為目前很多底層的人連社會救助的管道都不知道。
2.實施 UBI 後一個人的收入 = 基本收入(簡易社福) + 勞動所得(工作) + 資本利得(投資)。
3.UBI的目標是,保障沒有工作及沒有資產的人,同時讓人們不必為了生活而委身於日漸減少卻又不喜歡的工作機會。
4.最大阻力是,很多人擔心不勞而獲的情況會讓人變懶惰,因此2016年瑞士UBI公投沒有通過。然而2017年仍然有一些國家例如芬蘭、加拿大等開始進行UBI實施試驗。
個人看法如下:
1.UBI金額可因應社會現況每年上下調整,例如遭遇缺工可以調降,迫使適當的勞動力投入職缺。
2.從目前實際狀況去估算,據行政院資料104年各級政府歲入淨額新臺幣2兆6,623億元,社會福利支出占20.1%,若不另尋其他財源單純只將社會福利轉為UBI,則每人每月大約將近2千元。試問有多少人會因為此而放棄目前的工作呢?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