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人在大陸論壇發的貼子,兩岸網友的寫作真的有這麼大差異嗎?
轉給大家參考
我參加大陸的語文公開課,感受到了強烈的衝擊----阿靚
----------
初混大陸論壇的時候,發現大陸人寫文章,重點突出,段落分明,層次清晰,邏輯嚴密,什麼地方該分段,什麼地方該承上啟下,什麼地方該用逗號句號頓號,真是非常準確。反觀臺灣人寫東西的時候,一句一行,用空格代替標點,分段也是隨心所欲,邏輯和結構更是一團糟,看下來通篇都是流水帳,沒有重點和層次。
以前,我以為是習慣的問題。但最近我旁聽了學校的幾節公開課之後,我終於明白,原來根源在於語文教育。
最近,孩子的學校發通知,說舉辦公開課,家長可以旁聽,於是我便報名了。小學的語文課跟臺灣差異倒不大,主要就是寓教於樂,通過遊戲讓學生掌握知識。但我一時興起,就報名參加了初中和高中的語文公開課,真是讓我接受到了衝擊。
初中的語文課,先是讓學生熟讀課文,然後老師開始拆散文章,重新構建:從題目開始分解,每一個自然段的意思,為什麼要這樣分段,段與段之間用什麼句子來承接,是怎樣結尾的。這樣的文章是什麼結構,比如是總分總、還是倒金字塔結構,是虎頭豹尾還是其他,最後提煉出中心思想,也是主題。一些關鍵的段落或者句子,比如一篇文章中最耀眼的或者最優美的部分,還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用心體會。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深度就強了一些。會提前要求學生預習這課文的相關知識,除了初中教的那些方法,還增加了作者寫這文章的歷史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這增加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度,還要求學生寫讀後感。(怪不得大陸人寫東西很深度,看來跟高中語文教育有關)。
聽完這幾節公開課之後,我內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以前我以為,在課堂上,老師們會不斷灌輸愛國思想。但整體聽下來,其實更多的是對文章主題的提煉、優美詞句的賞析、結構的脈絡清理、文章寫作背景的理解等等,更多的是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去教學,而不是從政治角度。
當然,課堂上老師引用的一個典故,也引起了我們家長和學生間的爭論。老師說魯訊的一篇文章中寫:一匹蒼蠅,老師說這個“匹”字初看似乎是量詞錯誤,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其實有著深刻的政治含義。而有同學站起來說,有可能是錯別字,因為當時的時代是剛從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魯迅用錯詞是完全有可能的,還舉例了林語堂等大師也用錯詞的例子。當然了,這個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課後,我心裡想,經過這樣的分拆、講解、提煉、賞析、思考以及讀後感的寫作,哪有寫不好作文的道理啊,怪不得大陸人寫文章那麼強。
反觀之下,臺灣的語文教育讓我產生很深的憂慮。我讀書的那幾年,初中升高中是不用寫作文的,有些大學入學錄取門檻,也不采計國文科的分數。導致學生不重視作文,老師也不會用心教授寫作。所以,大家看到的臺灣人在寫作上,即使是一些專家學者,比如大家經常引用的蔡正元、黃智賢等人,也是一句一行,不用標點,直接用空格代替,在不該分段的時候分段,在該分段的時候卻不分段,東一句西一句,想到哪寫到哪,沒有什麼結構和邏輯。
而且,我覺得臺灣的教科書的豎排,從右往左讀,應該改變跟上世界的時候了。雖然臺灣人對直排橫排在閱讀上都沒困難,而且有人說直排讀書是點頭讀,越讀表示越肯定,橫排讀書是搖頭讀,越讀表示越否定。但畢竟全世界除了臺灣,好象都沒有豎排了。
不知道兩岸間有沒有語文教育的研討會之類的,我真是希望,臺灣的教育部門能夠向大陸學習語文教育和寫作。臺灣,真的該全面反思語文教育了,再這樣下去,連基本的文字表達都困難,更別說寫文章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