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衛教育]如果朋友感冒你會建議他看醫生,但如果朋友精神狀況不好呢?

先別管社會對精神疾病處理的問題或漏洞,那些對小老百姓來說都不是重點。體制面的東西應該從長計議。

但最重要的是...

朋友感冒你可以建議哪一家診所比較好,或者至少你可以提醒他快去看醫生。


但是當朋友憂鬱好一段時間,你覺得怪怪的,你知道可以怎麼建議他嗎?你知道有什麼樣的資源嗎?你會建議他去看精神科嗎?

又或者你知道該怎麼陪伴嗎?告訴他不要想太多?一切都會改善的?看開一點?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而這不知道怎麼做,正是來自於大眾對精神疾病的不了解甚至誤解。
一群對精神疾病帶有誤解的群眾來討論更上一個層次的體制面的東西,會有好結論嗎?

不要求每個人都是心理師,就如同不是每個人都是醫生。但每個人都知道建議朋友感冒的話要就醫,穿保暖一點,不要著涼。所以至少你該知道當朋友精神狀況不好時該怎麼做。



首先,要對精神疾病有基本的認識。精神疾病其實就像一般疾病,沒有人願意生病。會得精神疾病也不是因為他太鑽牛角尖,更不是因為他太笨、太傻或想太多。精神疾病的成因目前為止尚未有定論,很有可能是過去經驗、人格特質和生理運作交互影響而得。當你告訴一個憂鬱症患者不要想太多時,甚至斥責為什麼要想不開自殺。就如同告訴一個感冒咳嗽的人「你為什麼要咳嗽?你難道就不能忍一下不要發燒嗎」?如此的殘忍。

所以面對憂鬱症患者,不要一直告訴他「你要怎麼做。」我們該做的就是傾聽,去感受他們的心情,不要評論,不要指導,甚至避免過度正面回應,例如「你已經很棒了,」因為這樣容易讓他覺得你們不是在同一個世界理解。但你可以只做簡單回應,像是「這樣啊」、「好像真的很糟」、「我能理解」等等。待他們稍微不那麼陷入憂鬱情緒,可以用討論式的方式試圖帶入另一種可能,進而挑戰他們不太合理的憂鬱,如「那你覺得...」,但切記如果沒有把握,這種方式反而會適得其反,而且切記千萬不要說「我覺得你該...。」以上不僅僅是用在憂鬱症患者,也包含憂鬱情緒。另外憂鬱症或躁鬱症等,並非永久處於這樣的狀態,其實他是時好時壞的。

另外面對親友的精神狀況不正常,不管是憂鬱還是其他精神疾病,都勇敢的建議他們到身心科診所就診,並且給予正確觀念如下。
身心科不是瘋子才會去看,心理疾病就像感冒,找正確科別的醫生拿藥只是讓自己比較舒服,如同發燒也要看醫生一樣,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甚至有的人失眠很嚴重也會去身心科求助。
除了盡可能陪伴就醫,也藉此詢問醫生是否有其他適當資源。另外也要時常叮嚀是否按時服藥,因為精神疾病患者非常容易自行停藥,覺得自己好了就把藥停了,但這是非常不好的。

除此之外,各縣市都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可供諮詢,如果經濟狀況許可,諮商診所也是非常好的選擇。一般而言,諮商診所不一定處理「疾病,」諮商診所其實凡是心理問題、困擾、夫妻關係、家庭關係...等,都包含在諮商診所的處理範疇。相較身心科診所或者臨床心理的診所,處理的面相比較偏「疾病。」其次也有人會問,不就坐在那聊天嗎?找誰聊不都一樣?坐著聊天就可以賺錢,這麼好!其實心理師的訓練過程極為辛苦,4年學士畢業後需再念3年碩士,通常這中間的淘汰率高達9成,也就是當初有100人滿懷對心理的熱情念大學,但進到碩士的只剩10人。說是三年除了論文和一班的課,還包含1年實習,畢業以後還需要考心理師執照,職業以後更需要隨時進修,甚至尋求督導。而且談話不只是一般的談話,裡面包含很多的技巧與解析,有時甚至還要把自己放入個案的情緒當中體會之間的化學反應,這些都是很技術性且需要長時間累積經驗而來,絕非聊天如此簡單。



其次關於最近的事件大家都人心惶惶,究竟精神病患會不會攻擊人?其實不太容易。多數病患其實沒有攻擊性,甚至覺得他們有點「可愛,」即使有攻擊性也多半是兩種原因,第一種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病識感,不覺得自己生病,但大家又強制他們就醫,任誰都會生氣吧!第二種比較常見,有些幻覺(精神分裂症)或多重人格(解離性障礙,但這種極少見)的病患會因為認為有人在監控他,或者妄想有人要殺他,因而為了自我防衛才攻擊。但回到最近的事件,想像一下,假設你被人家攻擊而防禦,你會刀刀致人於死,甚至割斷脖子嗎?當然不會!那嫌犯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廣義的來說是(有列在診斷手冊),狹義的來說不是,因為那些多半是人格障礙。

什麼又是人格障礙?為什麼狹義而言不是精神病?舉個例子,如果有朋友非常的自戀,毫無來由的誇大自己的成就或能力,認為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大家會認為他是精神病患嗎?多半不會。這就是特殊的人格障礙,其中包含著名的反社會與邊緣型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在內心中固著已久的個人特質,很多犯下罪刑的人都是屬於此類,但卻以精神病患概括起來。所以千萬不要因為這些人而連帶汙名化了真正的精神病患。

額外強調,新聞媒體常喜歡用反社會人格來介紹嫌犯,但要注意,媒體不求甚解就算了,閱聽大眾千萬要小心再社群網路使用精神疾病名詞!!!再次強調,小心使用精神疾病名詞!!!要診斷為精神疾病,有很多條件,不是單純的這個人憤世妒俗就是反社會人格。大家都在罵新聞不求甚解,卻常常不知不覺被洗腦濫用心理學名詞。








我只是個沒讀什麼書,住鄉下的鄉下人,目前住在西岸海邊。看到台灣最近的一些事,認為有責任對心理衛生教育做些什麼。

以上如果有錯誤,或者需加強,還麻煩版上先進告知。





2016-04-02 4:16 發佈
奶茶一杯不要33杜西 wrote:
...(恕刪)...
身心科不是瘋子才會去看,心理疾病就像感冒,找正確科別的醫生拿藥只是讓自己比較舒服,如同發燒也要看醫生一樣,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甚至有的人失眠很嚴重也會去身心科求助。
...(恕刪)...

大多用感冒來形容

我會用跌倒來形容

有些時候跌倒只是擦破皮,小時候都用口水沾一沾就好了

醫療發達,可能照個光片看一下狀況

最近有個小新聞,跌倒、腦栓塞、人走了

很多時候以為的口水沾一沾的跌倒

嚴重度各有不同 ...

接下來的"衛教",我不會寫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奶茶一杯不要33杜西 wrote:
先別管社會對精神疾...(恕刪)

心理醫師跟心理諮詢師不太一樣
前者要唸碩士班之前最好有社會服務經驗若干年
而且執業職照取得很困難

世人皆聰敏 唯獨我腦殘 砲輸腦殘者 智慧何以堪
水云 wrote:
大多用感冒來形容
我會用跌倒來形容
有些時候跌倒只是擦破皮,小時候都用口水沾一沾就好了


其實大同小異

感冒可輕可重

跌倒也是

精神疾病亦同,可以只是失戀時憂鬱個3個月,也可以嚴重成為低落性情感。


腦殘代表 wrote:
心理醫師跟心理諮詢師不太一樣
前者要唸碩士班之前最好有社會服務經驗若干年
而且執業職照取得很困難


這點我忘了提,也是大眾容易誤會的

在台灣沒有心理醫生,也沒有心理諮詢師,諮詢師是中國用法,在台灣「諮商」是要有執照和責任的,諮詢...極少數被用作規避諮商的行為(就是沒執照啦)。所以有人說他是心理諮詢師,請審慎看下背景。

只有心理師精神科醫師

心理師又分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其訓練過程如本文所述

臨床心理師多半在院服務,除從事心理治療外,也做心理衡鑑,協助醫師診斷及評估。

諮商心理師就如本文講的,不完全服務病患,多半是一般人,只是有些心理上的問題,包括生涯、困境、伴侶及家庭等。

而精神科醫師則是醫學系出來的,所以和心理師是不同的教育體系。醫師大多扮演診斷與給藥的角色,少數會做簡單諮商(心理治療),但無法像心理師那樣完整,時間也不如心理師充裕。個人認為那充其量只是會談,畢竟術業有專攻,除非真的很資深的醫師,或許才能在短暫的門診時間中標的性的諮商。

醫師我就不清楚執照是否取得容易。

但心理師是真的很困難,可說是重重考驗,就如我文中說的,平均一成的存活率吧!
chiang:香腸說不定我比你還多


這個問題好像很嚴重,我看他還是看醫生好了


加油吧!
我有個朋友精神有問題脾氣很暴躁
總是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而不會是自己的錯
提醒他去看個醫生
結果對方跟我結交了。。

Kadaj wrote:
我有個朋友精神有問題脾氣很暴躁
總是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而不會是自己的錯
提醒他去看個醫生
結果對方跟我結交了。。


其實這要看

脾氣暴躁和不認為自己有錯

看起來比較像人格方面的問題,但是否構成人格疾患也不一定

另外人們(不論精神病患還是一般人)的病識感本來就低

多半不認為自己生病,這時如果直接建議看醫生,其實會讓人無法接受

對於這類,其實還是要建立起關係,慢慢一點一滴挑戰他的認知

當建立好關係後,可以將蒐集到的證據或事實小心的挑戰他的認知。但還是要強調,不要用指導、指責性的態度

例如

我也覺得那個人可能有錯,但你覺得他錯在哪阿?(了解他歸因的信念)

但是某某人也覺得你做的不好啊,你覺得呢?(試圖找其他證據挑戰他不相信自己有錯的想法)

但還是要強調,這種討論點到為止,不宜激烈辯論,不要讓他覺得你在挑釁他,進而讓關係破裂,畢竟我們不是心理師,這樣做只是讓他認知到自己似乎真的怪怪的,才有下一步建議到諮商診所,或身心科診所。
chiang:香腸說不定我比你還多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