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1234 wrote:今天的蘋果日報 我看不懂, 重點在第2張圖表...(恕刪)... 就是說用比較多的錢 ( 貶值 ) 換成 1 元美金或者用比較少的錢 ( 昇值 ) 換成 1 元美金附註蘋果不敢把圖變成這樣,怕被總裁請去喝咖啡
wei1234 wrote:我覺得重點是在數字跟點的位置完全不match...例如紅線的第3個點的值比第2個要大,但卻往下走 例如a) 31 元台幣 換 1 元美金b) 32 元台幣 換 1 元美金c) 33 元台幣 換 1 元美金d) 34 元台幣 換 1 元美金e) 35 元台幣 換 1 元美金對"台幣"來說 abcde 哪個大哪個小 ?然後你就知道圖表為什麼是這樣畫了
wei1234 wrote:我覺得重點是在數字跟...(恕刪) 越低=數字越大=越不值錢就當作出國時兌換當地的貨幣,100台幣換1元跟1000台幣換1元,當然是數字小的比較大,韓元從2/1到今天為止是貶值的,而台幣從2/1到今天為止是升值的,所以相較於韓國 台幣應該還能繼續貶值救出口貿易,
pdh wrote:就是韓國都加入人民幣的競貶行列了台幣還撐在這裡電子業的不景氣... 其實很需要匯差幫點小忙可是, 救了出口, 恐怕又會傷了進口成本救了電子, 怕輸了裡子.....以上猜錯不負責..... 如果是好產品,不知道為什麼需要貶值降價來救
水云 wrote:如果是好產品,不知道為什麼需要貶值降價來救 我個人認為 root cause 是兩個 :1. 追求成長企業營收追求成長, 帳面一年要做得比一年多. 某個新鮮的產品會在短期內造成轟動, 所以某個年份業績大爆發. 過了這個爆發期, 進入冷靜應該是合理, 可是追求一年比一年好的企業不允許帳面的下滑, 於是設法刺激提前消費, 包含降價手法. 但是殺手級產品或點子或應用, 終至腸枯思竭, 就像是這一兩年的消費型 3C 產品. 怎麼辦? 為了追求帳面, 讓貨幣更不值錢, 就可以透過美元交易匯兌成本國貨幣的匯差, 看到帳面的虛胖. 一段時間後再漲價, 如汽車售價. 其他大部分產品很容易面臨買力耗竭, 再降價求售, 寄望薄利多銷.2. 全球化使得企業嚐到低廉工資所帶來非常輕易又可觀的利潤, 於是, 先享受一段獲利爆發的蜜月期. 買力逐漸下降的期間可以有巨大利潤空間可以承受利潤逐漸被侵蝕, 但是帳面必須透過侵蝕利潤的降價動作, 刺激買氣來達成. 當利潤下降到銷量也 cover 不了, 或甚至銷量也下滑難以提振, 也許把產地往工資更低廉的區域移動, 以挖掘出曾經看到的利潤空間. 所以製造地點從歐美日, 移轉到台韓, 接著是中國, 南亞, 最後可能是非洲, 然後呢?以上不負責任亂屁嘴砲內容有對有錯, 非針對人身之發文無回應之義務, 引用討論皆有遭受砲擊之風險, 開火之前請先查閱全球網頁之相關說明wei1234 wrote:今天的蘋果日報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