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節!日本的產學合作…

颱風夜…睡不著!轉到國興衛視…的一個節目叫"追夢高手"

今天他在講日本的大學與企業的產學合作!
在美國產學合作非常的盛行!
什麼是產學合作…簡單的說就是:企業跟大學合作!
由大學開發符合市場的商品,由企業來幫妳上市!
而開發的人可以收專利金!而市場營收的一部份
也會給大學!這樣大學就會有經費!
我們有時候看到日本有很多機器人!其實都是
很多大學開發出來的!

以上是產學合作的簡單介紹

看完這個節目之後不禁感嘆台灣的教育…
大學畢業後好像什麼也不會…更別說開發什麼好東西了
而且產學合作,有助於提市國家的競爭力,更可以提升
學生的專業知識及素質…現在台灣的大學那麼多
落榜比上榜還難…我覺得應該朝這方面發展…
在這樣下去…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而且說實在的…台灣強的地方只是代工
不敢走出自已的步調…


ps:颱風夜睡不著上來囉嗦一下!別太介意!
2004-10-25 3:0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日本 產學合作
追夢高手, 印象中主要是說日本經過十年的經濟衰退後, 如何振興產業, 恢復民眾的信心吧.

所謂產學合作, 在台灣也屢見不鮮啊, 只是台灣大學越來越多, 學生水準越來越低, 當然也越來越少囉. 不過長期以來, 類似工研院等研究機構技轉輔導的案例也相當多, 當然也有非常多相當成功的例子, 沒像你想像的那麼悲觀啦!

品牌倒是台灣的痛, 現在看AB有沒有辦法吧! Acer已進入歐洲第三大品牌了, Benq也野心很大, 像韓國有政府的推力, 像Samsung LG, 會更容易達陣吧.
韓國有政府對於產業的推動是幾乎無條件幫助的, 不論公司虧損多嚴重. 那相反的他所犧牲的其他項目呢 ?

芬蘭的大學是直接幫NOKIA訓練未來的員工, 有好有壞; 當產業要轉型時會缺乏其他領域的人才. 學校的多元化本是創造人才的搖籃. 台灣的學校大多數都沒有勇氣朝創新前進, 畢竟幾十年來都是這樣過的. 該淘汰的制度或人員就是該很狠下心來去做. 有破壞才有進步.

說到代工, 未必是不好的. 這就是我們的強項, 絕對沒有放棄的理由, 而且思考如何"高值"化你的產業才是唯一的出路. 當你放棄代工去做品牌, 光是要跟老客戶競爭都很困難了. 如過子彈不夠多, 品牌建立反而會讓企業掉入深淵. 要做品牌, 可以; 但絕對不是產業全面轉型. 要要從企業的體質的轉變做起再去思考品牌的可能性. 代工就是要做到別人不能取代你, 不然如過不求新, 進步, 台灣能做的大陸也能做. 別看一些營運管理的小細節不起眼, 當初HONDA靠著引擎的精緻度跟生產上的品質控制就打入美國市場.

台灣走的路最像日本; 當初日本泡沫經濟發生時, 或許想說日本差不多玩完了. 結果不俓然,如果日本能靠著這種嚴苛的精神活過來, 台灣也能. 台灣的人力資源的品質一直是讓台灣保有競爭優勢的所在. 已經做的不錯了, 但是如過要不被韓國, 新加坡, 大陸追上的話, 只能從中求變 - 從不錯變更強, 好歹不要被日本拉開.

看過一些中研院的報告, 這裡面有許多有建設性的遠見. 可以多多吸取.
悲觀的話什麼事都做不成的.

台灣所謂的"代工"早已超出純代工的層次了. 現在大部分的ODM產品, 完成度已到了原廠只要加個LOGO, 指定出貨地點就可收錢的程度. 這種層次的EMS廠, 全球只有台美韓做得到. 當自己程度還不夠的時候, 原廠就是最好的教練, 有時可以說是花錢都買不到的. 這種經驗是由代工走向經營品牌必經的歷程.

台灣以目前的情況來說終究不適合做國際品牌. 我們國際化的程度太低, 工業設計水準不夠, 底子不足以支撐全球行銷所需要的資源. 不過我們也有一個全球所有國家都比不上的優勢 - 能夠把大陸市場當做Home Market練兵. 韓國市場比台灣大又怎樣? 再大大不過中國吧.....

只要為政者能夠體認到產業與經濟的現實, 我們還是有非常非常好的機會. 以目前政府事事在扯後腿的狀況下大家都還能發展得那麼好, 不用太過灰心啦.
早買早享受 晚買晚後悔 不買不高興

Luzofan wrote:


台灣以目前的情況來說終究不適合做國際品牌. 我們國際化的程度太低, 工業設計水準不夠, 底子不足以支撐全球行銷所需要的資源. 不過我們也有一個全球所有國家都比不上的優勢 - 能夠把大陸市場當做Home Market練兵. 韓國市場比台灣大又怎樣? 再大大不過中國吧.....

只要為政者能夠體認到產業與經濟的現實, 我們還是有非常非常好的機會. 以目前政府事事在扯後腿的狀況下大家都還能發展得那麼好, 不用太過灰心啦.


目前有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兩岸的尷尬狀況, 代工廠有將產線移往大陸以降低cost的需求與驅勢.
但是政策卻....(這點先不提了, 以免陷入政治口水戰)

另外, 大陸市場往往是看得到, 吃不到.
東西好不一定賣的好.
東西便宜不一定賣的好.
關係不好一定賣不好.

大陸這個市場有太多不確定的因子了..


臺灣品牌在大陸成功的蓼寥可數, 緞羽而歸的倒是不少.

有許多臺商是帶著飽飽的口袋去, 後來虧了一屁股回來, 甚至變成台勞(被中方僱用)

matika wrote:
另外, 大陸市場往往是看得到, 吃不到.
東西好不一定賣的好.
東西便宜不一定賣的好.
關係不好一定賣不好.

大陸這個市場有太多不確定的因子了..

臺灣品牌在大陸成功的蓼寥可數, 緞羽而歸的倒是不少.

有許多臺商是帶著飽飽的口袋去, 後來虧了一屁股回來, 甚至變成台勞(被中方僱用)


小弟倒覺得這也是整個台灣產業經營必經的歷程. 大陸的環境不很理想是沒錯, 但印度中南美又好得到哪裡去呢? 最起碼同文同種比起金髮碧眼還是佔優勢的. 這時代在大陸失敗的會被某些人拿出來大聲嚷嚷當樣板, 反而是賺到錢的個個都低調到不行.

對照起來某方面我相信台灣企業在管理上也有還在起步階段. 能夠成功做起全球品牌的企業都必須實踐在地化. Acer的Lanci是義大利人, D-Link甚至在印度上市. 大部分台商在大陸都很難做到在地化, 國際化更是遙遠的路.
早買早享受 晚買晚後悔 不買不高興

Luzofan wrote:


matika wrote:
另外, 大陸市場往往是看得到, 吃不到.
東西好不一定賣的好.
東西便宜不一定賣的好.
關係不好一定賣不好.

大陸這個市場有太多不確定的因子了..

臺灣品牌在大陸成功的蓼寥可數, 緞羽而歸的倒是不少.

有許多臺商是帶著飽飽的口袋去, 後來虧了一屁股回來, 甚至變成台勞(被中方僱用)


小弟倒覺得這也是整個台灣產業經營必經的歷程. 大陸的環境不很理想是沒錯, 但印度中南美又好得到哪裡去呢? 最起碼同文同種比起金髮碧眼還是佔優勢的. 這時代在大陸失敗的會被某些人拿出來大聲嚷嚷當樣板, 反而是賺到錢的個個都低調到不行.

對照起來某方面我相信台灣企業在管理上也有還在起步階段. 能夠成功做起全球品牌的企業都必須實踐在地化. Acer的Lanci是義大利人, D-Link甚至在印度上市. 大部分台商在大陸都很難做到在地化, 國際化更是遙遠的路.


滿奇怪的, 我所看到聽到的剛好相反.

e天下, 數位時代, 商週等雜誌不時在報導在大陸賺錢的企業有哪些, 虧錢的真的很少提到.

Gianfranco Lanci在歐洲成功, 同樣的經驗可否複製到大中華地區, 目前誰知道?

而在大陸在地化也有相當的風險, 讓中方掌權可以讓公司一夕之間變天, 這例子不是沒發
生過.


matika wrote:
滿奇怪的, 我所看到聽到的剛好相反.

e天下, 數位時代, 商週等雜誌不時在報導在大陸賺錢的企業有哪些, 虧錢的真的很少提到.


這要看媒體的政治立場吧. 像某號稱閱報率第一的報紙, 會把台商在大陸慘賠的新聞擺在頭版頭, 但沒聽過他們報導某天才到海地開工廠搞垮自己的新聞.
早買早享受 晚買晚後悔 不買不高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