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盜墓對還是錯?

盜墓,對墓主人是十萬分的冒犯
但不盜墓,那麼多好東西都會慢慢腐爛化為塵埃
中國大部分文物都是出土的,後人能瞻仰先人的稀世珍寶,考證當時社會文化

西安又保護性發掘出唐代貴婦的墓葬,出土包括水晶項鏈等文物

盜墓對還是錯?

我們欣賞讚嘆文物的同時,墓主人或者他們的後人怎麼感想?
如果今天蘭亭序真跡或傳國玉璽知道在哪個墓中,挖還是不挖?
兩難!
2015-09-17 11:19 發佈
cisco966266 wrote:
但不盜墓,那麼多好東西都會慢慢腐爛化為塵埃

其實很多東西反而放在墓中會保存的比較好

就像兵馬俑艷麗了兩千年的色彩
出土隔天就消散了

哈拉伯 wrote:
其實很多東西反而放...(恕刪)

但玉器什麼的好像慢慢就被沁入,最後就廢了。
是挺矛盾的。慈禧太后的墓被盜了,那些寶貝我很有興趣看看,想看傳說中的夜明珠。
墓誌志蓋用篆書寫著「唐故夫人米氏墓誌銘」,志文18行,全文共382字。志文顯示,墓主米氏為唐輔君夫人,其祖父名諱不詳,官至唐左玉鈐衛大將軍,河西節度副大使,父名諱亦不詳,官至右驍衛郎將,二人皆為武職事官。她19歲時嫁給輔公,生有3子,60歲去世,輔公散位至正議大夫(文散官,正四品),葬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755年)。對於米氏的描述,文中用了「坤與柔德,天資敏慧,處事周旋,性多閑雅」,可見其大家閨秀的模樣。

對於輔公,史書並無記載,而「米」姓十分少見,根據史書《元和姓纂》記載:米姓「出西域米國」,由此推斷米氏祖先極有可能來自當時中亞的「米國」(現烏茲別克附近)。
「映物隨顏色,含空無表裡。持來向明月,的皪(lì)愁成水。」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詠水精》,描繪了水晶的晶瑩剔透,從中也可看出唐代人對於水晶的喜愛,這在該貴婦墓中也得到了驗證。考古專家發現米氏當時下葬時,其脖子上佩戴著一條水晶項鏈。由於時間久遠,串水晶珠的絲線已經腐朽,水晶珠散落在其頸部周圍。經過整理,考古專家共發現92顆水晶珠、3顆藍色料珠、4枚金扣、2顆紫水晶吊墜和2顆綠松石吊墜。

水晶珠大小不一,均呈扁球形,由兩端向中間對鑽成孔。吊墜一端大一端小,其中小端嵌入金扣之中,形成墜飾。修復后,這串水晶項鏈看起來十分精美,晶瑩剔透。


也不知道他們後代還有嗎?
基本上會腐爛的,入土後幾年內就爛光掉了。
像那些珠寶跟器具,在墓裡繼續放個幾百年也沒差。
要考證古代的工藝技術跟文化,也許100年後有更好的技術,就不用破墓造成更多的損壞。
至於那些學者為什麼會急於破墓,就是怕被人捷足先登而已。
明十三陵被官方挖掘的定陵,萬曆皇帝命不好趕上文革,被挫骨揚灰
定陵地宮,想去看看,但想到萬曆皇帝慘,怕沾染東西,沒敢去




改革開放后政府決定,不許挖掘任何帝王墓葬,當時有專家建議挖秦始皇陵和武則天乾陵,都被否決了。
考古挖掘跟盜墓不能當同一件事吧...
我幾年前去十三陵,定陵好像也去了,除了看到一些棺木,什麼寶貝都沒看見。明年我再去看看。

cisco966266 wrote:
盜墓,對墓主人是十萬分的冒犯


第一個字就用到"盜", 對錯應該是很清楚明白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