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中午,我前往某一家素食自助餐廳,購買喜愛的素食麵包,在店面前的騎樓遇到一位出家人。正當我要踏進店家之際,可能他講話比較快,發音也不太標準,我聽錯了,便誤以為是後面那一句(如標題);翻譯成白話,是說:「我的意思是要(向你們)乞討!」
當然,不管對方有沒有開口,我向來不予理會;既非信徒,也互不認識。認識這家店將近半年,早先沒有這個現象,而近兩三個月來就常常看到,有時還不只一個,想來是被他們「盯上」了!
那時下著大雨。當我購買完,邊穿著雨衣邊聽他與其他顧客交談,大致聽到了:「一元不嫌少,..供養..有福報!」
「化緣」本身沒有錯,但不可以有任何明示或暗示。怪不得常聽人家說:「一個人什麼款,聽伊講話就知。」
到底,是取信,還是愚弄?是真的想來渡人,還是比較容易得手?
那種「福報」,還差得遠呢!
我曾經在相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遇到一個年歲稍長的比丘尼前輩..
她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手持佛珠,似是心中默念著某種「功課」..
看在眼裡,這才是化緣的功夫(一切隨緣隨喜);在修行的道路上,其無形的(高層次的)收穫將高於那實質的獲取!
儘管我並沒有因此給予什麼(一來不想有分別心,二來已經有認養幾個公益團體,作不定期的捐獻)。
雖說為善不欲人知,但有時候不講清楚怕是引起誤會,好像做人沒有同理心、同情心;其實,並不是那樣!
人不一定會出家,也未必為人師表,卻都是會老。這三者本該是受人尊敬的,怎奈世風日下,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可能因為自己有一點年紀了,只是想要表達:
即使遭遇不好的,如果還能不計較,那麼不光是可以比較順遂,還可以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顯得更有力量!
flted wrote:
前幾天的中午,我前往某一家素食自助餐廳,購買喜愛的素食麵包,在店面前的騎樓遇到一位出家人。正當我要踏進店家之際,可能他講話比較快,發音也不太標準,我聽錯了,便誤以為是後面那一句(如標題);翻譯成白話,是說:「我的意思是要(向你們)乞討!」
當然,不管對方有沒有開口,我向來不予理會;既非信徒,也互不認識。認識這家店將近半年,早先沒有這個現象,而近兩三個月來就常常看到,有時還不只一個,想來是被他們「盯上」了!
那時下著大雨。當我購買完,邊穿著雨衣邊聽他與其他顧客交談,大致聽到了:「一元不嫌少,..供養..有福報!」
「化緣」本身沒有錯,但不可以有任何明示或暗示。怪不得常聽人家說:「一個人什麼款,聽伊講話就知。」
到底,是取信,還是愚弄?是真的想來渡人,還是比較容易得手?
那種「福報」,還差得遠呢!
flted wrote:
我曾經在相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遇到一個年歲稍長的比丘尼前輩..
她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手持佛珠,似是心中默念著某種「功課」..
看在眼裡,這才是化緣的功夫(一切隨緣隨喜);在修行的道路上,其無形的(高層次的)收穫將高於那實質的獲取!
儘管我並沒有因此給予什麼(一來不想有分別心,二來已經有認養幾個公益團體,作不定期的捐獻)。
雖說為善不欲人知,但有時候不講清楚怕是引起誤會,好像做人沒有同理心、同情心;其實,並不是那樣!
人不一定會出家,也未必為人師表,卻都是會老。這三者本該是受人尊敬的,怎奈世風日下,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可能因為自己有一點年紀了,只是想要表達:
即使遭遇不好的,如果還能不計較,那麼不光是可以比較順遂,還可以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顯得更有力量!
其實,本王是覺得,想供養就供養,不想供養就不要供養,就像你說的,隨緣隨喜
別去想太多,因為有時候想太多,會令人陷入煩惱
就像過去常有人在傳,善款被吞 或 錢沒到災民手中等等事件,那...我們以後到底是捐還是不捐?
如果傳言導致我們判斷錯誤,那這些急需物資的災民該怎麼辦?
其實供養.怖施,是要藉此捨去我們心中的貪.嗔.癡,增長我們的慈悲心
托砵師父是真是假,那他們要自負因果,但我們的慈悲.助人之心,並不會因為師父是假的而打折扣
其次就是,你說不想有分別心,實際上也沒給予出家人什麼
外在看起來是沒有分別,但重點是,心理有沒有分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