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作家劉克襄的文章,以自己女兒為例,說明他們三、四年級生,享盡社會資源,留給下一代只有貧窮的社會。文章寫的文情並茂,文字掌握的極好,不灑狗血、不謾罵,但卻又能夠深刻打動人心。我本身非三、四年級生,但我父母卻是,我仔細回想從小到大的生活,我實在想不出,我父母是如何的享盡社會的資源?
如同文章所說,三、四年級生,曾經過十分貧窮的時代,那種貧窮,是我們難以想像的。那時代,小孩生的多,所以可以讀書的很少,沒辦法讀書就算了,很小年紀就得開始幫忙家裡工作。我媽媽當時連小學都沒能讀完,她一直很遺憾,等我們小孩都長大後,才又去讀書。
他們的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有人就認為這代人運氣好。我無法認同,所謂的經濟起飛,也有可能是他們這世代努力工作才有的。而且我覺得他們需要扛的擔子也不輕鬆,我爸爸跟我說,家裡的田地有我大伯耕種就夠了,所以大伯以下的兄弟們都到城市想辦法生活。當時爸爸只有國中畢業(家中根本沒有資源供那麼多孩子讀書),到都市裡只能作以勞力為主的工作,現在年輕人都說,我賺那麼少錢,我什麼時候才能買一間房子啊?我爸爸一開始根本是可以生活就必須謝天謝地了,他除了工作養一家人,租房子住,也必須每月給祖父生活費,有時候真的沒錢就不回去,也沒給生活費,我祖父還會從鄉下上來找我爸要錢。
我不認為他們享盡社會多少資源,相反地在他們的時代,想要什麼,跟我們相同,不努力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如果年輕人在大都市裡,租著小套房,每天工作,這樣就覺得自己沒有未來,那像我爸這樣,也是租房子住,養三個小孩,只能用勞力生活,除了小孩開銷,學費。也必須拿錢回家,試問有比我們輕鬆多少嗎?我十分感謝我父母,他們省吃儉用讓我們念書受教育,在我還沒買房子時,讓我可以住在家裡,在我有家庭時,而他們還有收入時,沒有跟我拿生活費。我從不認為他們是剝奪我未來的人。
我父母過了大半輩子辛苦的生活,現在終於可以過比較好的生活,但年輕人開始說,都是你們占住了社會的利益,讓我們年輕人只能拿少許的薪資,這樣比起來公平嗎?我不懂,年輕人真的有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嗎?
但是佔用資源這件事也是事實
當台灣經濟起飛的那年代
部分幸運的人可不是養大小孩而已
他們可是迅速累積財富,炒股票,炒地皮,炒房產
而他們的小孩也不是跟你我一樣為生活在打拼
他們成年後就享用父母"辛苦"打下的基業
當現成房東,股東,壁咚
是的,有人會說這是他們自己打拼留下來的,合情何理,不偷不搶
但是,多數財富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就是資源不均
在過去當公務員就能累積財富到富豪榜的年代應該要過去了
是時候該檢討資源分配的方式了
否則再過個幾十年
你我的小孩會連22K都沒有
M1A2 SEP V2 wrote:
三、四年級甚至少部分五年級
都有遇到周休一日的工作規律
一個月30天只休4天現在年輕人有誰受的了
一個月有認真4天不要滑手機就偷笑了
我七年級頭段班,我試過長達三個半月沒放過一天假,不要說周休二日了,連國定假日都沒放假,
我退伍時的第一份薪水,月薪兩萬三千塊含勞健保,
房租繳完,孝親費給完,連個屁都存不起來,
每天早上八點半第一個進公司開門,晚上平均下班時間是十一點,
待在公司看日出是家常便飯;最長曾經連續上班72小時沒闔過眼,
打我出社會至今,我從來沒試過準時下班是甚麼感覺,
努力了很多年,在自己有能力開設公司後,才覺得收入稍可聊以慰藉,
我所處的產業是廣告傳播產業,我這一行沒有人有辦法準時下班的,
新鮮的肝一批換過一批,新人薪水一年比一年差,獎金一年比一年少,
不要說得好像七年級都吃不了苦一樣,
至少我可以很大聲告訴這些三四五年級生,我吃的苦你們還不見得吃得起!
我父親29歲的時候就已經買房,我29歲時連廁所都買不起,
跟我狀況相同的人,數都數不完,
從前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努力是為了邁向成功,
現在這個社會,有些人努力只是可悲的為了避免沉淪,
世代剝削感不是被某些特定對象挑起的,而是普遍存在於台灣的現象,
經濟差是結構性問題,我懶得把問題推給前人,
但我同樣也看不慣前人倚老賣老,認為那是年輕人不努力,
請那些人捫心自問,讓你們在現在這個時代重新開始一次,
你們還有那個本事得到相仿的成就嗎?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