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芮 - 一樣的月光 背後由啥故事??

朋友比賽要唱蘇芮 - 一樣的月光

我是覺得 要唱出感情 要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故事!!

希望作詞 作曲者 的故事也知道!!

我YAHOO了一下 好像查不到這首歌的故事??

有哪位大大知道嗎??
2007-10-23 9:20 發佈
可以去看看老國片 "搭錯車"
就差不多是那個背景故事了
這首歌也是該片的主題曲
自己的老婆自己疼,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比你還疼你的老婆,那你就離麻煩不遠了。
當時這首歌曲是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孫越和劉瑞琪主演的。

您所說的背後的故事,是指這個嗎?


*其實原先的主題曲不是這首,是另一首「酒矸倘賣嘸」,只是這首當時被列為禁歌(原因就不知道了?當時年紀還小),所以改以「一樣的月光」做主題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搭錯車》(Papa, Can You Hear Me Sing?)是一套以台北信義路眷村為背景的著名歌舞電影,1983年在臺灣上映。由虞戡平導演,演員包括孫越、江霞、吳少剛、劉瑞琪,幕後配唱則由蘇芮擔任。而此片在1983年第二十屆金馬獎勇奪最佳男主角(孫越)、最佳女配角(江霞)等十項大獎的殊榮,也創下4千餘萬元高票房[1];侯德健、李壽全、羅大佑與吳念真等人創作的電影音樂主題曲及插曲《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至今仍廣泛流行。《搭錯車》電影原聲大碟也是中文流行音樂史最重要及最出色的作品。這張唱片和羅大佑的《之乎者也》一起被視為校園民歌時代和現代流行歌曲時代的分水嶺。
你去 找一部國片 叫"搭錯車" 來看就知道了
還有 你的歌唱文真的太多了
網路資源不是這樣浪費的
所謂的歌唱表演要帶入的是自身的情感
而不是原作訶人的感覺

以征服為例 那英 叫跟 原作詞曲人 袁唯仁 唱感覺不太相同
歌唱的表現 是自己的表現
有好的歌喉 技巧不太重要 有好的技巧 沒有好的歌喉聽起來很假
情感的表現 是要自身體驗
今天表演者沒有相同的情感 表現出來只有一個字假
一樣的月光是十多年前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大概是講一個拾荒老人獨力扶養女兒長大的故事,很感人!你上奇摩搜尋"搭錯車"有很多資料了.
樓主 可以參考這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過 我個人的體會是,那首歌的歌詞純粹只是為了帶出某個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意境,
同樣有首歌也是這樣的意境....羅大佑的 鹿港小鎮.....


以下轉載自追夢羅大佑
歌的故事 : 一樣的月光


藍天注:本文是台灣作曲家李壽全介紹當年創作《一樣的月光》的情形,從一個側面看到當年青年作曲家們對音樂及其内在文化的追求。]

一樣的月光

文/李壽全

一切要從民國72年(1983年)談起,當時剛好是民歌運動開始從校園進入社會,從校園進入商業體制的關鍵年代,整個國語歌曲開始出現極度蓬勃的創作高峰,一個接一個的優秀作品陸續問世。我、羅大佑、梁弘志,還有侯德健,就在虞戡平的號召之下一起投入《搭錯車》這部電影。基本上,它的故事是將一個女孩子怎樣從一個苦難的退伍軍人家庭中成長,然後投入演藝事業,一夜之間變成了大明星,一炮而紅的故事。電影劇情簡直就是我們當時對于整個臺灣國語歌曲市場的感覺,這種灰姑娘般的傳奇,其實也是我們做電影音樂的期待。

以前的導演,很少在一開拍之前就已經想清楚電影和音樂的關係,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確定這是一部音樂歌舞電影,而且是要與唱片結合,也就是電影的音樂不但要結合主題,最後還要是一張大家都會一聽再聽的作品,希望能把長久以來很不重視電影音樂的國片環境給徹底扭轉過來,能够把電影音樂做得跟唱片音樂一樣的水準。我花了好多力氣,根據劇情的需要,寫出了貼合劇情需要的歌曲,也用了一首侯德健的《酒幹倘賣無》,那是很强的一次出擊,音樂和電影的結合既强勁又有力。

《一樣的月光》是我們希望能够造成震撼的歌曲,也是對照劇情主題的靈魂樂曲,于是我們找了吳念真來填詞。可是,念真一再斟酌,虞戡平在第二天早上就要開拍女主角劉瑞琪在音樂會上演唱這首歌曲的場面了,直到當天清晨四點左右,我才拿到歌詞。那時候,柯一正導演正在幫虞戡平執行,都已到最後關頭了,他當然就要沙到家裏來逼我交稿。我也急,但是我告訴他說好,你等我一下。接下來,我就拿起那個歌詞,手上一把吉他,就開始看著歌詞在吉他上找旋律。我是聽西洋音樂搖滾樂長大的,對搖滾音樂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愛好,就在吳念真歌詞的衝擊下,短短的兩個鐘頭之內把那歌寫好了,當然,因爲馬上要拍戲了,不寫好也不行了。

虞戡平就根據我做好的demo樣帶,就開始拍攝工程,後來,我們再到錄音室裏,找蘇芮演唱,完成了全曲的錄音工作。《一樣的月光》跟電影的結合非常緊密,不但讓那場劉瑞琪的歌舞表演很有好萊塢的感覺,也讓電影音樂成爲大家愛聽愛唱的流行歌曲,完全達到了當初我們不但要做電影歌曲,而且還要做流行歌曲的目標。

當時我們也認爲台港電影不太注意電影音樂的設計和表現,想要拿獎,其實不難,後來也真的證明不難,《搭錯車》就獲得了電影音樂和歌曲兩項金馬獎。《一樣的月光》可以說改變了國語音樂的很重要的一首歌曲,因爲國語歌曲開始可以搖滾了。

除了搖滾的感覺外,吳念真的歌詞其實也反應了民生疾苦,不是一般風花雪月的流行音樂感覺。翻新流行音樂的歌詞的感覺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有了反應社會現象的主題,就可以比較深入去探討社會面弊端和問題,像歌詞裏所描寫的:

什麽時候兒時玩伴都離我遠去 
什麽時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擁擠 拉開了我們的距離       
沈寂的大地 在靜靜的夜晚默默的哭泣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就有經歷滄桑的心情沈澱,關切的不再是城市兒女的小情小愛,而是朝向更寬廣的人性共鳴去探索,等到下面的歌詞再出來:

一樣的月光 一樣的照著新店溪 
一樣的冬天 一樣的下著冰冷的雨
一樣的塵埃 一樣的在風中堆積 
一樣的笑容 一樣的泪水 
一樣的日子 一樣的我和你   
什麽時候蛙鳴蟬聲都成了記憶 
什麽時候家鄉變得如此的擁擠 
高樓大厦到處聳立 
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氣

充滿對比趣味的歌詞,可以朗朗上口的曲式旋律,替歌曲打造了非凡的宿命。

那首歌的音樂融合了本土的小調音樂跟藍調音樂,再加上搖滾,就變成了有點古早趣味,又很有現代感覺的作品。其實,我覺得如果要我再重寫一次那首歌,可能也不會寫成今天那個樣子,因爲環境不一樣了,少了拍攝電影是那種耽誤不得的衝擊力和爆發力,那是各種機緣巧合,timing(時機)配合得恰到好處,剛巧都撞擊在一起的結果。

原載:藍祖蔚《聲與影20位元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麥田出版)
藍天輸入,轉載請注明來自本站


惡魔戰牧 wrote:
你去 找一部國片 叫...(恕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419180

不過就個小地震嘛, 也要在那邊發文, 豈不是浪費網路資源嗎?
維基的錯誤率實在太高 尤其是網路時代之前的事 很多當事人都還活著 卻也錯誤一堆

請跟我來 是 梁弘志 作曲作詞的 蘇芮/虞戡平 合唱的
羅大佑當時是滾石派的 不是飛碟派的

有誰知道如何修改維基的 去改一下吧

HansomeOld wrote:
侯德健、李壽全、羅大佑與吳念真等人創作的電影音樂主題曲及插曲《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
HansomeOld wrote:
《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


這些歌都好好聽喔!
而這些音樂人也超優秀!

電影我沒啥麼印象, 但有幕老邁的孫越的表情, 深深印在我心理...
還有蘇芮穿著皮衣唱這些歌的模樣...

我對羅大佑的印象反而較少說.
只有一次看學校的學長姐比賽軍歌.
呼著口號, 才了解到有這號人物.
"他們來自天上地下 他們來自..."
超震撼的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