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跨銀河 賺錢甘有影?
吳筱雯/台北報導
明基電通昨(十四)日正式宣佈跨足電影事業。外界對其營運模式與獲利方式深感興趣。對此,明基董事長李焜耀表示,投資電影是明基增加集團的軟性附加價值的一環,短期內獲利多寡不是重點。
而主導投資得藝國際媒體(D.E.E.,在台公司登記為德翊數位)案的明基副總經理暨企業策略長雷輝則表示,明基將採取大製作投資比例小、小製作投資比例大的方式,在行銷品牌與商品的同時,爭取獲利與規避風險。雷輝並透露,得藝第一部商業大製作,費用估計將高達六千萬美元,就會引進開發基金與工業局的籌資管道,明基將僅佔小股。至於細節,則將在十月份公佈。
李焜耀昨日在得藝國際媒體(D.E.E.)成立記者會中表示,有鑑於產業附加價值往軟性方向走已成趨勢,明基也必須增加「感性」在集團內的份量,投資得藝拍攝電影,是品牌運作的一環,短期內獲利多寡不是重點。
雷輝表示,明基投資數位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電影製作公司,也就是得藝國際多媒體;另一是投資拍片、擁有電影版權。電影製作只有賺多或賺少的差異,擁有電影版權才是賺錢或賠錢的重大關鍵。
而一部大規模製作的好萊塢電影,製作成本動輒高達六、七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加上戲院上映、電視播放,到發行DVD,電影版權收費機制也相當複雜。為了保障投資者,美國已經發展出一套相當成熟的財務操作模式,電影製作公司旗下每一部電影,都是財務獨立、甚至投資者也各不相同(即Project Finance),拍片時還有保險公司負責資金調度,為每一部電影建起財務防火牆。
雷輝表示,在電影發行、壓片、票房收入,以及籌資、拍攝資金、宣傳費用等相當複雜下,都讓明基財務上將以認列收入、支出彙整至得藝報表為主,不會直接認列票房或壓片收入。因此,明基轉投資的光碟片廠達信科技未來能否擁有明基投資電影的壓片權,也端看DVD發行商的意願來決定。
2004.09.15 工商時報
明基、得藝合作首部片 明年二月美國上映
吳筱雯/台北報導
明基轉投資的電影製片公司得藝國際媒體(D.E.E.),昨日舉行成立記者會,得藝董事長盛保熙表示,得藝引進好萊塢模式、拍攝以英文為主的影片,以國際市場為標的,而明基與得藝合作的第一部電影郵購妻子(Mail Order Wife),將於明年二月於美國上映。至於台新、中信兩大金控與明基共同投資得藝,主要看上得藝的營運前景、好萊塢人脈與經驗,三家國內大企業的投資動作是不約而同。
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在成立記者會中表示,國內電影工業無法壯大,與國內缺乏國際化電影製作團隊有關,在決定投資得藝之前,明基已經看過十多家電影製作公司,得藝擁有好萊塢團隊、人脈等國際化經驗,又有動畫、特效等數位內容技術,是明基決定投資得藝的關鍵,電影則將為明基品牌操作策略的一部分,明基產品可以在影片中做置入性行銷之外,也可配合電影上映進行全球性宣傳。
得藝如何同時得到國內兩大金控勢力與IT知名品牌的奧援?盛保熙指出,中信金控集團內的中信創投、台新金控旗下的台欣創投,與他本人、得藝營運長李德立,早在投資之前就有私交,兩家創投都因為看好得藝營運前景而投資。明基則是稍後才由工業局、資策會的牽線而加入。
2004.09.15 工商時報
軟硬兼施 破微利魔障妙計
吳筱雯
硬體製造有時而窮,內容與硬體相輔相成,威力更為驚人。這樣的論點,在日本消費性電子巨人新力(SONY)身上,已經得到證實,尤其當新力集團旗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的蜘蛛人系列電影大賣,或是旗下唱片公司的藝人CD銷售長紅時,許多內容資源可以充分應用在新興消費性電子產品,如MP3隨身聽、手機等,讓消費者因為內容的引人入勝,而持續購買硬體產品,成為僅在外觀賣弄時尚之外,消費性電子公司重要的生存之道。
這樣的成功結合,不僅政府早已發現,並在近二年半前將內容相關產業劃入兩兆雙星之中,積極推動,明基更早在四、五年前,體認到這個道理並成立逐鹿網,希望透過網路經營內容產業,雖然在網路泡沫化的過程中,逐鹿網出師未捷,但明基在整個過程中,也學到不少,也促使明基在近年又透過MP3產品Joybee,投入音樂下載平台QBand的經營。
不過,QBand畢竟只是一個特定領域與小眾市場的嘗試,以享受快樂科技為主基調的明基,在集團內硬體產品囊括各種各樣多媒體產品下,更有計畫的前進音樂以外的電影、動畫等花花娛樂世界,成為明基向新力看齊的重要一步。
由於規模不若新力,明基希望小兵立大功、把錢花在刀口上的想法,也促成明基與德翊數位科技的合作,德翊積極的拍片計畫,則讓明基,只要影片得獎或賣座,不僅知名度可以有如贊助歐洲盃一般的爬升,與硬體產品的結合也可以吸引、鞏固用戶。
而德翊除了積極投資拍攝電影外,從德翊官方網站-得藝國際媒體的資料來看,目前與德翊相關的藝人,大部分都是美籍華人,或是在美國有求學、工作經驗者,包括知名歌手王力宏、演歌雙棲藝人杜德偉,甚至德翊數位科技董事長盛保熙,也是家族在美國經營藥廠事業的美籍華人,等於是結合美國華人的力量,配合明基資金、台灣本土的華人演藝資源,共同開發可以賣錢的內容,以期發揮最大的綜效。
明基五年內要拍攝十部電影
■ 記者曾仁凱、張義宮、林茂仁/台北報導
明基昨(14 )日宣布投資好萊塢電影製片公司得藝國際媒體(DoubleEdge Entertainment),進軍數位內容產業,預計五年內要拍攝十部以上電影。
明基董事長李焜耀昨天表示,代工業是依靠降低成本來提高獲利,但是電子業進入微利時代、台灣也逐漸脫離低工資國家,大家應該思索如何提高附加價值,內容產業是很重要的一環。
明基昨天宣布投資得藝1.5億元,取得得藝超過40%股權,為最大法人股東,另外,德藝的主要股東還包括台新金控、中國信託創投,分別投資3,000萬元、1,700萬元,持股比率都在 10%以下。
得藝2001年於美國洛杉磯成立,期間併購美國知名影像特效公司E=MC2 ,具備國際級3D電腦動畫、特效的製作能力,曾經參與蝙蝠俠2、浩劫重生、第五元素等著名好萊塢電影的動畫製作;另外得藝也主導電影拍攝,第一部作品已經完成,預計明年2月會在北美發行。
得藝目前資本額約新台幣2.19億元,此次透過經濟部工業局穿針引線,獲得明基、台新金、中信創投的大力投資,預定年底前資本額擴大至4億元,公司總部也會由洛杉磯遷回台灣。
李焜耀認為,過去台灣推動數位內容產業,總是過度強調本土題材,只能吸引小眾族群。現在觀眾只看世界上最好的作品,所以他希望導入好萊塢最頂級的經驗和技術,提振國內電影製作水平。
他說,電影和科技產業的距離其實沒那麼遙遠,因為現在平均每部電影要花30%成本在電腦動畫上,電影依賴電腦科技的程度愈來愈深。
其次,明基將自己定位為品牌公司,重心開始由硬體轉向軟體、由理性走向感性,投入數位內容製作也是品牌運作的重要一環,未來不排除在數位內容領域投入更多資源。
明基除了初期投入的1.5 億元外,還考慮分階段投入更多資金。未來明基和得藝也會密切連結,例如明基的產品可能在影片中出現,達到置入性行銷效果;或是明基的網站、文宣也會配合進行電影宣傳,形成雙贏。
【2004/09/15 經濟日報】
新聞分析》品牌實驗 編織聲光商機
■ 記者 曾仁凱
當科技代工業的毛利率從微利時代邁入奈米世代,明基砸重金設計新識別體系、贊助歐洲盃足球賽、進軍好萊塢,一連串的動作正編織著台灣科技廠最幻麗的品牌實驗。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微笑曲線」把品牌、研發放在附加價值最高的兩端,對照今天毛利率保五、保六的科技代工業,確實是真知灼見。然而真正把自有品牌發揮到淋漓盡緻的國內科技廠商,非明基莫屬。
明基去年中找上南半球最大設計機構澳洲凱濤(Cato),推出一系列由鮮豔紫色、多變蝶翼構成的識別體系,為品牌之路鳴槍起跑;今年又砸重金贊助歐洲盃足球賽,直接把層次拉升到國際級。明基昨(14)日又宣布將投資拍電影、進軍好萊塢,品牌思維再往前邁出一大步。
觀察全球最經典的科技品牌日本新力(Sony),早已從有形的硬體販售者轉變為內容供應者。旗下的哥倫比亞影業、新力唱片取代特麗霓虹電視、隨身聽等熱賣商品,成為新支柱。
一部票房冠軍的電影「蜘蛛人」,可以決定新力一年的盈虧好壞;新力唱片最近也和博德曼(BMG)唱片合併,躍居全球最大唱片公司,旗下藝人包括麥可傑克森、小甜甜布蘭妮、王菲、李玟等,早已跳脫科技廠商的刻板印象。
此外,世界上最富想像力的電腦公司蘋果電腦,最新的秘密法寶也不再是果凍外殼、造型酷炫的個人電腦主機,而是MP3播放機和音樂下載網站iTunes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布斯己也投資皮克斯(Pixar)電腦動畫公司,以電影「玩具總動員」聞名於世。
「品牌」是虛擬,是消費者心中想像與認同的建構;而且品牌是細水長流搏感情,不能立桿見影。明基正在進行品牌實驗,當法人、媒體習慣性在法說會上詢問明基贊助歐洲盃對本季的營收效益時,或許應該把眼光放遠,為這個堅持理想的尋夢者報以多一些掌聲。
觸角延申到電影上,事業愈做愈大了
這樣電影裡出現的電子產品應該都會是BenQ的吧
笨Q的手機、JOYBOOK、JOYBEE、L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