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英國小學校長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在網路上瘋傳

英國小學校長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在網路上瘋傳
英國一所小學在考試成績單中,附上的寫給全體學生的一封信,在社群網站上瘋傳,並且上了全國報紙,它彰顯了教育的真諦,是尊重多元的社會與個人價值,切勿用分數來決定學生的優劣。
英國蘭開夏的(貝勒福特)小學,充分體現了它標舉的教育宗旨,它以愛心作校徽,校訓是(學習愛、愛學習)。
學校最近發放的成績單內,附了一封校長的信,她慰勉小朋友在考試週期間的專注和努力,現在結果出來了,她希望小朋友瞭解,考試成績不盡然能夠顯現出每個人的獨特性。因為出考題的老師,無法像班導或是家人一樣,每天和小朋友相處,對他們有足夠的認識,所以他們不知道某些人或許成績不好,可是他是一個貼心、仁慈、值得信任的人,他們不知道,很多小朋友會兩國語言,會彈奏樂器或是跳舞畫畫。他們不知道有些小朋友很熱心助人,是同伴中的開心果,也不知道他們會寫詩、寫歌、是說故事高手或運動健將,有得時候還會在放學後照顧弟弟妹妹。他們不知道,小朋友每天都很努力,所以校長希望小朋友知道,分數只代表了一部分,不能代表一切。他勉勵小朋友接受自己的分數,但是要記得人可以有許多不凡的方式。
校長否認他的意思是測驗成績一點都不重要,只是想要鼓勵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努力耕耘、享受收穫,學校追求的就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獨立、自信和學習能力,為他們夏衣階段的教育,奠定基礎。

=======
反觀台灣?
這大概是外國人比亞洲人強的地方, 華人家長始終參透不了的道理
2014-08-08 23:25 發佈
也不能怪華人家長啦

會畫畫,很好

但是靠畫畫過好日子的百分比是多少?

會吹樂器很好

但是靠音樂過好日子的百分比多少?


讀好書

靠學歷進公司,然後養活自己過好日子的比例是多少?


你有小孩的話
你想有意無意的引導你的孩子
走向哪個比例?

亞洲地區,平原和山地的比例是多少?
是過著舒適生活長大?
還是要做才有的吃的生活?

造就我們的天性
造就中國人和台灣人都很會賺錢
因為都怕哪天沒飯吃

哪像國外信用卡刷刷刷
先刷,月底再付帳,月光族很正常

有哪家選女婿,是把這樣當正常的?

大家早就參透,只是誰會實行?
supersunday7776 wrote:
也不能怪華人家長啦會...(恕刪)


就是太精明 太會賺錢
才會有大統黑心花生油
所有事只向錢看造成的結果

另外我覺得家長應該沒有參透
因為台灣的教育還是沒有改變, 反而變本加厲吧
最近看到一個學生的成績
高雄餐旅學校 算是入學考成績 國英數的成績高的嚇人 70多 80多
當然還有專業科目的成績
他還說還好有錄取...
想說做吃的 要國英數成績那麼高做什麼?
好吧 勉強說英文以後也許有點用
但國文數學高分 可能真的是沒什麼必要
一位好的廚師你會要求他國文數學好嗎? =.="
supersunday7776 wrote:
讀好書

靠學歷進公司,然後養活自己過好日子的比例是多少?
...(恕刪)


以目前台灣的狀況,感覺比例不高耶

往事如煙 wrote:
英國小學校長寫給學生...(恕刪)


華人家長永遠都只會在一個領域去追求.小時候家長不是常常說用功讀書才有好工作,一直給你補習補習

導致現在什麼都不是

往事如煙 wrote:
但是要記得人可以有許多不凡的方式...(恕刪)


那這個世界平凡的人為什麼遠遠多於不平凡的人?
Mask1491 wrote:
華人家長永遠都只會在一個領域去追求.小時候家長不是常常說用功讀書才有好工作,一直給你補習補習

導致現在什麼都不是...(恕刪)


那是因為現在不講究努力,不講究節操,不講究知識,導致知識沒有用處。現在講究的是:祖上有積德,會逢迎拍馬、攀權附貴、有個有錢的父母,或有個權貴家族之類的......

甚麼品格、道德、知識?當然沒用啊!

supersunday7776 wrote:
讀好書
靠學歷進公司,然後養活自己過好日子的比例是多少?...(恕刪)


那又要問

光讀好書, 真的能讀好書的比例又有多少?!

每個人與生俱來得能力本來就不一樣

你把喬登抓去台積電能把製程搞好嗎?

你把吳寶春抓去美林投信能做出更好的投資抉擇嗎?

反正現在讀完97%錄取率的大學也是拿22K

不如好好地發掘自己的喜好與專長

真的一無所獲, 最後不過就是跟大學畢業一樣去當作業員而已!

往事如煙 wrote:
英國小學校長寫給學生...(恕刪)


想看信的原文是在說什麼東西,沒有原文信啊....
Loompster wrote:
想看信的原文是在說什...(恕刪)


之前有看到...圖片在下面




另外以下為某部落格的文章, 也是圖片出處
幾年以前我在一篇講英國教育差距的文章裡看到一句話。在談到教育成效比較低的地方時,「教育是國家未來的根本」,文中這麼說,「而教育的缺乏會讓年輕一代無法在未來發揮他們的潛能」。我看著這段說透歐洲國家教育核心概念的文字,當台灣一致的在追尋每一個學生的高分和為學校志願搶破頭的時候,他們擔心的卻是落後地區的學生潛能無法徹底發展。我想了好久好久。

教育不就是要讓每個人充分的發展自己的潛能嗎?去年有一個報導講到一個台灣出生的人,在溫哥華念完商之後決定要自己做商業攝影,然後一路發展從加拿大到倫敦,最後連法拉利都找他拍照的故事。回應裡面有人說因為國外的藝術教育比較好,也不乏說因為家庭好才有錢出國的酸民。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那篇報導裡,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回答「因為想看自己的極限在哪裡」。我覺得這根本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有大資產的人可以做大挑戰,只有小資產的人也可以有方法的發展自己。成功前可以支配的資源支出是一條線,自己的潛能則是另外一條,我們應該竭力追尋的,就是這兩條線的交會點。

這其實也是教育問題,大部分的事情探討到最後總會是教育的問題,不論是經由政策或是家長心態的改變,在一個愈不填鴨,愈開放的環境裡,一定會有愈多頂尖的人物被塑造出來。那些在選擇填充簡答題之間掙扎的,可以找出自己的一條路;那些絕頂聰明的,則能更加的大鳴大放,真正的「reach the top」。而非像現在的台灣主流環境,只能不停的生產平庸的,「mediocre」的人才。

因為當教育環境開放,學生也理解到成功不只有一個辦法的時候,他們就能懷抱著各自的才能,自由的在其間奔跑揮灑。我們這些已經定型的「大人」應該要記得,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

=======
此文說的比我好多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