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設廠就不應該用陸幹
多用一個陸幹 就等於少聘台幹,進一步提升台灣的失業率(管理的中階幹部應該多用本國人)
不但壓縮了越幹的升遷空間
同時也壓縮台幹的生存空間
陸幹的越語能力比台幹好除了陸幹肯學越南話之外
中國政府在培養越語人才比台灣政府積極很多
(像廣西民族大學就培養很多越語人才)
政府和廠商應該多善用台越混血的下一代
政府應該在學校開設越語課程給這些小孩進一步提升越語能力
讓混血的第二代在越南擔任台幹,成為台越商業上的溝通介面
至少在管理越南工人時,上面的管理幹部有一半的越南血統,對越南人而言,感受會好很多
進行勞資溝通也會較順暢
重點是可以多提供一些比在台灣高薪的工作機會給台灣人,若是少聘1000個陸幹改聘1000個台幹,就是嘉惠到1000個台灣家庭,影響3、4千人的家計安穩。
------------------------------------------
遠見在2010年的報導(可以看得出中國政府的積極深謀遠慮,同時對照出台灣政府不但後知後覺,又裝死擺爛)今年已是2014年了,中國早就佔盡先機,台灣政府還無所做為
栽培東南亞人才,台灣又忘記了嗎?
除了連接中國與東協各國的鐵公路正快速興建外,中國與東協間的人才、文化、研究等交流,也密切展開中。讓這個區域不只是經濟的整合,更展開文化的融合。
2008年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華研所助理教授楊聰榮,曾帶14位台灣學生赴越南參訪三個星期,被當做貴客招待。他驚訝地發現,單單河內國家大學就有600位中國學生,南韓學生也是一批批,不少年輕學子把研究東協當做未來職涯第一選擇。
只可惜在這些學校裡都不見台灣學生。台商和楊聰榮一行人聊天時反應,希望台灣學生能懂得東南亞語言,這樣就能外派到東協工作,一個台灣學生當場表示願意畢業後會到越南一年學越語,這位台商當場提供他工作機會。
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趙洪表示,他到東南亞幾個大學拜訪,不少教授跟他聊天時都談到,來自中國、韓國的學生近年來愈來愈多,但台灣來的很少見到。
中國邊境各省 東南亞語文交換活動頻繁
另外,大陸也很有計畫地在東協接壤與鄰近的省分,如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省,重兵設下東南亞研究所,從學術研究到國民教育,扎下根基。
不少大陸的大學舉行泰語、越語、緬甸語等的演講比賽,學生除了指定演講題,還有現場即席抽答題。
2009年6月,廣西舉行第三屆泰語演講比賽,來自廣西14所大學的45名選手參加,10位進入最後決賽。前三名同學,由泰國教育部部長朱林.拉薩那威西親自頒獎。廣西農業技術學院外語系,也在建院65周年慶上,舉行了越語演講比賽。
在東南亞研究方面,大陸也很積極。例如雲南社科院下共有30~40位研究人員研究東南亞,題材包括「雲南與泰國北部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比較」「地緣政治因素對緬甸油氣資源開發的影響」等。
中國與東協大學間交換學生的情況也很熱烈。
近年來,到雲南學習中文的東南亞學生人數逐年增加。2007年,雲南大學共招收910位留學生,東南亞學生就有450名左右,約50%。雲南師範大學東南亞國際學院共招收了1400多學生,東南亞學生占了70%。
從2004年以來,廣西自治區每年固定組織大學前往越南、泰國、印尼等地舉辦教育展。2008年,廣西各個大學中,來自東協學生有3696 人,占全中國1∕10。
中國甚至固定組織華文老師下南洋。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召募了119位大學老師及研究生,派駐泰國和菲律賓從事為期一年的中小學幼稚園華語教育工作,是從2006年以來的第三批派駐師資。
對照之下,台灣的東南亞學門可說冷到不行。中山大學過去曾有東南亞研究所,兩年前因為要自籌經費,關掉了。淡江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所,2009年也和日語所合併。
各校零零星星開出來的東南亞語言課程,師資也極其有限。包括暨南、政大、淡江等四個學校所開的泰語課,都是由同一位張姓華僑教的,因為他的老婆在台灣泰國辦事處工作,他跟著到台灣長駐時,順便到學校兼點課。
其實台商在不少東南亞國家均有投資,在部分國家甚至排得上外資前三名,只是台灣學、研、文化界對東南亞經營的面向和深度,對照中國的積極,實在天差地遠。台灣真會變成這個區域的孤兒?
hca17 wrote:
台灣有這麼多外籍新娘...(恕刪)
這想法不錯!但問題在這些外籍新娘的二代大部份情況
都跟父親相同,也就是教育及學歷低;我去查一下至國外
工作的要求,大學以上及英文要好是基本的,應該只有
少部份高中就可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