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想做的事沒有做不成的,但支付體系卻推不動?

亞馬遜在半年之前就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支付體系 Login and Pay with Amazon,允許合作公司在自己的站點上嵌入亞馬遜的登錄和支付按鈕,消費者可以使用亞馬遜帳號在其他網站上進行消費,而擁有 2.15 億活躍帳戶的亞馬遜可以藉此向第三方網站收取費用。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之一,亞馬遜憑藉著自己的帳戶和信用卡資源,允許消費者在其他網站上使用存儲在其亞馬遜帳戶中的信用卡訊息和收貨地址進行支付。隨後亞馬遜還對這項服務進行了升級——用戶將可以直接使用亞馬遜帳戶在第三方網站上登錄。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家需要在線支付的站點都可以調用亞馬遜的登錄和支付系統來幫助消費者簡化登錄、購物、支付流程。在去年秋季,亞馬遜將這套系統命名為亞馬遜登錄支付體系。

通過它,消費者可以更方面的購物、支付;第三方網站也可以利用亞馬遜開發的輔助工具記錄一些用戶訪問數據;而亞馬遜自己卻並不讀取消費者在第三方網站的購買細節數據。

亞馬遜登錄支付體系對電商造成威脅
或許你會拿阿里巴巴支付寶的崛起與之做比較,但事實上進入支付領域較晚的亞馬遜沒有像阿里巴巴那樣搶占了時機的優勢——早在他們推出自己的支付體系之前,PayPal 和信用卡支付已經足夠普及了。儘管 Login and Pay with Amazon 會給消費者帶來一些便利,但對電商網站來說卻未必,而且他們也有其他的顧慮。

然而不少電子商務網站還是拒絕使用亞馬遜的支付體系,他們的顧慮是,亞馬遜的服務與各類電商網站都有所重疊,後者並不希望自己的銷售數據被亞馬遜看到——儘管亞馬遜向商戶保證自己的支付和電商業務是分開的,兩者並不能調用對方的數據。

另外,亞馬遜在業務上的廣泛佈局——服飾與鞋履、生鮮雜貨、應用分發、圖書、音樂、在線視頻、遊戲、雲端計算等。所以,各類電商網站對亞馬遜存在戒備之心在所難免,沒有人希望他們接下來的計劃是侵入自己的領域,這成為了亞馬遜的支付體系沒有像他們預計地那樣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亞馬遜登錄支付體系為電商創造利益

但好消息是——根據 Bezos 在最近寫給亞馬遜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透露的信息,亞馬遜的登錄支付體系已經為第三方在線電子商務網站帶來了利益。例如,在線家具零售商 Cymax Stores 使用了亞馬遜的這套系統後,亞馬遜導入的客流為其貢獻了 20% 的訂單,使其新用戶註冊量增加了兩倍,並且在頭三個月裡讓其購買轉化率提高了 3.15%。這樣的案例顯然對打動其他的電商平台有很好的說服力。

線下市場是下一個重點
亞馬遜還想把支付體系延伸到線下,例如讓消費者使用移動客戶端支付停車費用、餐館消費等。 PingWest 此前報導過,亞馬遜還將會侵入實體零售店,可能會通過向商家提供 Kindle 來架設類似 Square 的刷卡設備。但問題在於,亞馬遜尚未正式推進這項業務,也沒有官方向外界披露相關細節。

除了線上的登錄和支付體系,對於亞馬遜這樣的巨頭來說,如果決定深度耕耘支付領域,那麼匯聚著更多可能性並需要一些新的支付模式和支付產品的移動和線下支付顯然是不容錯過的熱門地帶。支付團隊負責人 Tom Taylor 表示,他對於目前的行動支付的產品是否真的為消費者解決了實際問題持懷疑態度,而亞馬遜正在尋找那些通過手機能讓消費者支付變得更加便利的線下交易場景。

硬體從來都不是一項用來盈利的業務
Tom Taylor 的表述不禁讓人想起了亞馬遜將要推出自有品牌手機的消息。顯然,在亞馬遜歷來的手段中,硬體從來都不是一項用來盈利的業務,而是要成為搭載亞馬遜服務的管道,而另一個消息也告訴了我們亞馬遜已經打算把它和自己的支付體系結合起來了——亞馬遜正在開發一款能夠自動把 Android Apps 轉制為 Amazon Apps 的工具,將 Google 的 API 體系轉變為 Amazon API,這樣一來,整個應用生態中的購買、支付就可以被亞馬遜自己掌控。

這也是亞馬遜所面臨的挑戰,雖然在線上也會遭遇在線電商的抵制,但在產品層面,亞馬遜借助自己的帳戶和信用卡資源,可以顯而易見的為消費過程帶來便利。可當這些帳戶和信用卡資源轉移到線下場景和移動端時,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數據資源了——如何改變或是切合人們的線下消費習慣,推出合適的支付產品,這才是真正考驗亞馬遜的地方。
2014-05-09 11:39 發佈
亞馬遜發貨時自動從信用卡中扣款已經很方便了,無須再通過第三方支付體系。
聞きたいことがあったのに、二人の会話が車の音に阻まれて通り見舞うよ!

JERRYSKY wrote:
亞馬遜發貨時自動從信用卡中扣款已經很方便了,無須再通過第三方支付體系。
...(恕刪)

如果在亞馬遜購買國外商品遇到欺詐,可以在台灣提告嗎?還是要飛到外國?

JERRYSKY wrote:
亞馬遜發貨時自動從信...(恕刪)


這是因為亞馬遜是B2C模式,所以並不需要第三方支付,也因此亞馬遜成立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第三方支付系統。
最需要的第三方支付的是C2C平台,比如淘寶和ebay。
亞馬遜是B2C模式,自己本身就是綜合性賣家,如果其它電子商務平台接入它的支付系統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比如文中提到的銷售數據(這些是很重要的咨詢)。而ebay或者淘寶就不一樣了,他們本身是不賣東西的,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平台,所以其它賣家不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使用者更為廣泛。

亞馬遜想做的事沒有做不成的?何來的自信?



evaliu210 wrote:
亞馬遜在半年之前就已...(恕刪)

中國大陸是先有亞馬遜,市佔率也曾經是全國第一,後來淘寶和天貓起來還不是被打趴。
而且中國亞馬遜從來沒有被屏蔽什麼的。
我用大陸的亞馬遜,都是可以用貨到付款,到了就刷信用卡,很方便。
skybug wrote:
中國大陸是先有亞馬遜...(恕刪)

中國亞馬遜就是以前的卓越網,至於說甚麼被淘寶打趴,有點言過其實,以我的網路購物經歷來說,我更信賴亞馬遜。日本亞馬遜可以兩天內,把我訂購的藍光碟,從九州島福岡的倉庫送到我在中國長沙的家中,淘寶和天貓能在同樣的時間內把貨物送到海外的客戶手中嗎?
聞きたいことがあったのに、二人の会話が車の音に阻まれて通り見舞うよ!

JERRYSKY wrote:
中國亞馬遜就是以前的...(恕刪)

用順豐2天內送台灣可以,送日本還不清楚。
亞馬遜的速度,取決於付費的多少。



不管如何,還是得有個像淘寶那種第三方的裁決機構來保障海外消費者會比較安全點,
像在信用卡直接扣款,除了跟原信用卡發卡公司往來費日耗時又麻煩外,
也不能直接有個長時間服務的客服來處理就很麻煩,
畢竟信用卡業務對於銀行只是一小部份,
但對網構平台業者卻是他們的主力業務,
在處理方式上多少會有差異。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