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樓的人
反駁我說北歐國家高物價,人民自己得diy,得出北歐不如臺灣的結論
恰恰證明臺灣人想當奴隸主的個性
為什麼農民辛苦種植,要低價賣你?
為什麼水電工專業技能,要給你低賤維修【譬如學徒】
說穿了,臺灣人就是奴隸也想當奴隸主,壓榨更賤的奴隸而已
所以說權貴固然可恨,但臺灣奴隸也沒啥值得可憐
因為我天生聰明上台青椒、因為我父母有錢讓我唸國外名校
所以我可以有好工作,賺一堆台幣
而農民水電工天生沒我聰明、天生沒我有錢、小時候沒我成熟知道要爆肝努力不睡覺好當高等奴隸
所以活該讓我用少少的台幣要他當我的奴隸給我壓榨
就是要這些比我更賤的奴隸拿少少的台幣,創造低物價,好讓我這天生聰明或有錢的高等奴隸爽
(不過權貴還是好可惡哦,每天破壞勞基法,要我爆肝工作,正義在哪?)
還有人笑我白痴,9樓才是真知識
真是笑死我了
(不過台灣水電工等有機會變奴隸主時照樣壓榨別人不手軟)
回正文
說穿了華人的核心思想就是孝
不管是奴隸時代、封建時代、帝國時代、民主時代
我們就是群不信神不守法,吹噓作假,為了家人而道德無底線的一群動物
民主制度定的再漂亮,一個個人都把制度當屁又有何用??
試問有誰在後座有綁安全帶??一個把法當屁的民族,還指望權貴守法?
同時,說權貴貪心
台灣人自己勒??
有閒錢就是節儉吝嗇,存錢買房給小孩
別說讓政府課80%的稅
連像美國人一樣,有錢儘量消費,讓錢財流動到需要的人手裏
(譬如坐計程車,小費給多一點,有空就剪個1000元頭髮)
台灣人都不願意
每個人都想存錢,讓小孩贏在起跑點,好當奴隸主,壓榨奴隸
說穿了,在台灣
只有奴隸主,跟想當奴隸主而無法的奴隸
奴隸主固然可恨
但奴隸也沒值得同情的地方
讓這奴隸中了樂透
也是節儉吝嗇,買房炒高房價,充當包租工(奴隸主)壓榨奴隸而已
下面網友以為我在批評權貴??錯,我批評的是全體台灣人,包括我自己。
我們就是我上面說的鳥樣,鬼組成的社會自然是鬼島。這世上不可能會有鬼權貴跟好人民的
你我反抗權威??
你我自己就是在瘋狂存錢
希望自己小孩可以當奴隸主壓榨奴隸的一群動物而已
你我反抗權威只是因為我們不是權貴而已
今天中了樂透
你選擇
移民北歐當公民,然後把錢全部捐出去
還是
留在台灣買幾套房,收房租
讓自己跟小孩當奴隸主壓榨奴隸??
不用告訴我答案
吹噓作假本來就是我們民族性)
看看西方最高等的文明
北歐共產國家的人民是如何的吧
(以下轉載)
丹麥人民之父葛隆維(N.F.S.Grundtvig)在一八二○年曾寫下一首民謠,至今丹麥人人會唱:「也許別人的山裡有更多的礦藏,但在丹麥,即使窮人的小屋裡,麵包也不少……。這裡沒有人擁有太多,更少人擁有太少。」沒有人擁有太多,更少人擁有太少。這話,道盡丹麥的特色——平等。
為何丹麥人民願意繳交高額稅款?為何高所得者,不想盡辦法逃稅、避稅?
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聽到我們的問題後哈哈大笑,他說:「繳稅是一種社會責任。我也算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但我願意繳稅,因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窮人。」
版友一定覺得北歐人瘋了,為什麼會願意努力工作,把錢給其他人??
但對西方人而言,台灣人也是瘋狂的
台灣人爆肝工作,瘋狂存錢,卻不享受
自己完全不享受,存錢買房留給小孩(其他人)
本質上也是瘋狂的無私
只是瘋狂的地方不一樣而已
------
這是一個沒有窮人、近乎完美的國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大同世界」竟在這雪地國度裡實現……
photos放大顯示 萬聖節,兒童樂儀隊繞行Tivoli樂園。Tivoli是丹麥文,意即「I Love You」。每年遊園人數超過丹麥總人口。 (攝影者 .駱裕隆 )
丹麥人富裕,人均國民所得三萬四千六百美元(根據CIA購買力平價後),全球國家中排名第七。平均月薪合新台幣十八萬元,是台灣的四.七倍,即便送報生都能拿到月薪新台幣十幾萬元。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窮人的國家。
富裕如丹麥,但當你漫步於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最熱鬧的歐斯塔路——世界最長的商店步道街,竟找不到一位穿戴LV、GUCCI、Prada等名牌的女性。
走到歐斯塔路的盡頭連接交通樞紐——新國王廣場,也很少看到賓士、BMW大轎車,即便有,車主也會刻意拔除車款標誌,叫人分不出等級。
有錢不穿LV、不想讓人知道開雙B轎車,這樣的居民竟然快樂得成為世界之最。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去年七月發布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World Map of Happiness),丹麥在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列名快樂國家的榜首。
發現,完美國度 《禮記》中的大同世界,在丹麥實現
全世界最快樂的人,丹麥人!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丹麥地處北歐,氣候嚴寒,即使國土最南端,也在中國黑龍江以北。每年一月,日照僅僅五至六個小時,人們每天必須在零度以下的氣溫,摸黑出門,摸黑回家。
十月二十七日,當我們起床翻開《哥本哈根日報》,頭版右邊邊欄斗大標題寫著:「冬日讓很多人Sad」。因為陽光驟減,影響人體的某些賀爾蒙分泌,使得罹患俗稱「冬季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的人數大增,大約有五%的丹麥人罹患,他們會因而將自己封閉在家裡。
就是這麼奇怪,天寒地凍、欠缺天然資源的小國,卻創造出全球獨見的富裕快樂國,進而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家」。這是所有國家的夢想,丹麥做到了。為什麼?我們遠赴千里,探詢丹麥兼顧快樂與競爭力的秘訣。
「落葉飄飄,冬天已經來到,一天比一天黑暗。希望冬天趕快過去,明年春天趕快到來。」深秋午後,當我們拜訪一所學校,一個七歲孩子班級,老師帶著學生唱著「十月的歌」。透過教室大片玻璃往外看,森林已被一片秋黃籠罩,即使近午,天空灰濛濛的。
縱使天氣惡劣,丹麥父母卻無懼暴露孩子於戶外。有一個很特殊的街景經常可見,明明很冷,父母卻把內載嬰兒的娃娃車,丟在路旁,自己跑進店裡購物或喝咖啡。他們不怕小孩冷著,刻意鍛鍊他們的體魄。
托兒所的老師也會刻意如此,把孩子推車到外面,讓他們在冷天睡午覺。這畫面傳遞出此國家的社會狀態:他們不怕小孩被偷、被綁票,因為社會的互信很高、福利佳,人們不必爭奪資源。
丹麥人活在隨心所欲,無所懼的社會。因為「求學無憂、失業無慌、生病無懼」,何有煩惱?中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竟在遙遠的雪國實現。
這裡,生病無懼。
一位台灣母親為腦麻女兒移居丹麥
蘇珊娜(Susanne Shih)與寶莎.豪斯克夫(Birthe Halskov)的故事,正是如此。
有一對罹患腦性麻痺雙胞胎女兒的蘇珊娜,生長於台灣,卻選擇當丹麥人。多年前,在台灣醫生建議丹麥的福利制度較好的情況下,她離鄉背井移民到北國養孩子。儘管當時她與丹麥籍丈夫協議離婚,她還是如此決定。
到丹麥後,她並不孤單,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持她。她的孩子能免費寄放在福利機構,而且有三人輪班陪伴,若是要上學,政府還會出資請專人陪讀。他們不讓孩子拖垮父母。不僅如此,丹麥政府還出資六成供蘇珊娜買車,付錢讓她學開車、拿駕照,保養費、保險費也是政府負擔。
離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我們轉到第二大城歐胡斯(Arhus)附近的一個古老小鎮。瀕臨海灣的小鎮矗立著一棟十六世紀的市政廳,車子開在古老的石磚地上,發出窟隆、窟隆的聲音。
傍晚時刻,我們來到寶莎的家。七十歲、坐在輪椅上的她,在參加一場會議時突然中風,與死神拔河了兩個星期才甦醒。寶莎轉了兩次醫院、兩個月後才出院,期間一切的醫療費用、輪椅、家門口輪椅進出的金屬斜坡、浴室改裝,都是政府支付。
政府派的護士每天會到家裡六次照顧寶莎。醫療體系的良好照料,讓生病的她沒有喪失意志。寶莎的左腳腳踝剛剛裝好護套,希望這是擺脫輪椅的第一步。她與先生庫特計畫明年度到台灣和中國旅行。他們家牆上掛著一幅巨幅地圖,庫特一一指出他們拜訪過的國家,足跡幾乎遍及全球,包括甘比亞、美國、巴里島、澳洲等地。
丹麥人喜歡說,從生到死,政府都照顧好了。
這裡,幼有所長 家長僅須付三成托育費,其餘政府出
社會福利,讓丹麥人可以無負擔的照顧他們的孩子。根據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一份二○○二年報告,丹麥的兒童托育、育嬰假及稅制設計,對兼顧家庭及工作非常有利。兒童托育費用上限是三三%,其餘由政府支付。
此外,丹麥還有所謂的Free Time Home(課餘輔導),讓所有七到十四歲的小孩上學之前、放學之後可以到這裡遊戲,這對於父母都在工作的孩子照顧非常有利。由於幼有所長,丹麥成年女性就業比率達七二%。
丹麥的失業救濟制度,也讓人們得以有尊嚴的尋找下一份他們喜歡的工作。
丹麥人一旦失業,最高可領取原薪資八成的失業救濟金(編按:台灣最高新台幣二萬六千元)。若半年內找不到適當工作,則可接受職業訓練,學費由政府全額支付。在安全網之上,丹麥人民得以無慮的發展自我。
二十出頭、擔任秘書工作的卡蜜拉(Camilla)自信的說:「在丹麥,人們可以選擇任何自己喜歡做的工作,而且絕對不會失敗。因為,社會福利制度會接住我們,丹麥的制度是世界上最棒的制度!」
在這國度,富人與弱勢的被尊重度,無二。因為,他們主張「人人平等」,這是他們核心的價值。
丹麥的平等主義,有個生動的傳說:西元九世紀,丹麥人圍攻巴黎,當年負責斡旋的法國密使問丹麥人:「你們是誰?君主叫什麼名字?」他們回答:「我們是丹麥人,我們沒有君主,沒有王子,我們都是君主,……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對彼此都忠心不二。」
丹麥人民之父葛隆維(N.F.S.Grundtvig)在一八二○年曾寫下一首民謠,至今丹麥人人會唱:「也許別人的山裡有更多的礦藏,但在丹麥,即使窮人的小屋裡,麵包也不少……。這裡沒有人擁有太多,更少人擁有太少。」沒有人擁有太多,更少人擁有太少。這話,道盡丹麥的特色——平等。
根據二○○六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丹麥貧富差距為世界第二低,僅次於亞塞拜然。在已開發國家是全球最低。
丹麥基本上沒有窮人,一如《國家地理雜誌》所述:「因為每個丹麥人,都出生在同樣的起跑點上。」這具體落實在丹麥上述的社會福利與教育兩方面。
這裡,求學無憂 老人想學上網,政府到府安裝教學
在教育方面,「高品質、實用性佳、免費或是低價的學制,幫助我們達到平等的目標。」丹麥副總理兼經濟部長本特.本特森(Bendt Bendtsen)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
貫徹平等精神,丹麥各級學校不選模範生,十二歲以下沒有成績單,老師與家長鼓勵孩子發展天賦,不鼓勵比較。
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學費全免,不但如此,讀書還可以領錢。十八歲以上學生可領生活津貼,金額多少視學生是否居住家裡而定。如果不是住在家裡,一個月約可領新台幣二萬四千元。
早在一八一四年,丹麥便規定七年國民義務教育,領先法、英、美。十九世紀初,丹麥人民之父葛隆維倡導設立民眾高等學校,主張教育的精神是要創造「自由而平等之人」,不但廢除入學與畢業考試,也開放大門,讓全民皆可入學,學校的董事則由學生選舉產生。
駕車在日德蘭半島上,越過一座座丘陵與河谷,穿過草原、馬群、樹林間蜿蜒幽靜的鄉村小路,我們找到丹麥三所最古老的民眾高等學校之一,成立於一八六六年的Testrup Hjskole。
黃色栗樹、紅色野藤與橘色楓葉,狂艷的團團圍住這個學校;古老牆面上,十九世紀中葉的學生,工整的刻下他們的名字。大鬍子校長岳恆.卡爾森(Jrgen Carlsen)敞開雙臂迎接我們。這個學校學生以青少年居多,偶見銀髮族。
目前丹麥各地有八十二所民眾高等學校,一○%到一二%的丹麥人就讀過民眾高等學校,從青年到耄耋老者都能找到自我學習的機會。例如二○○六年的老人課程就高達一百九十一種。
一個國家的質感,不在於人民平均學歷,而在於人民對學習的熱情。
「終身學習」在這個國家不是口號。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丹麥平均每人借書率為世界第二高,而丹麥每百人寬頻使用率是OECD國家中第一。隨時讀書、學習對丹麥人而言,就像血液裡的DNA。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Niels Boserup)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學習,是丹麥人快樂的秘密之一。」
可以終身學習,是因為學習沒有學費的障礙。在丹麥,即使讀私立學校,政府也補助七五%經費,因此在丹麥,進私立學校不是象徵貴族,而是去學習特殊才能如藝術、體育。
如果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想學上網,可向政府申請到府教學,如果想裝設電腦,政府不但予以補助,更會盯著電腦公司到府安裝,直到老人能使用為止。「原則上,我們擁有這麼多的(學習)機會,是『非常自然』的。」國會議員彥斯.隆德(Jens Christian Lund)說:「我們需要去上課,在這方面,你永不嫌老。」
這裡,壯有所用 職業不分貴賤,沒人後悔「入錯行」
當黑夜將近二十小時的冬季來臨,那也是丹麥人的學習季節來臨了。
丹麥是有名的「club國家」,尤其入冬後,人們充分利用黑暗時刻參加各類學習俱樂部。在彷彿童話故事般的新港(Nyhavn),一整排寶藍、鵝黃、橘紅、淺綠色的老木屋前,我們與丹麥最大報《Jyllands-Posten》編輯歐亞尼(Arne Panduro)見面。
歐亞尼聊起,他報名了飛行學校,冬日時分,同學先共聚上一百個小時約三至四個月的飛行理論,到了春夏則遨遊藍空。飛行在丹麥是非常廣泛的活動,普通上班族,假日搖身一變成為飛行員,學習者從十七歲到六十歲都有。
「台灣人重學歷不重知識,丹麥人重知識不重學歷。」前台灣駐丹麥代表許智偉說:「丹麥是真正的職業無貴賤,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從中自我實現。」
丹麥副總理為農校出身,部長不乏高中畢業者,但透過終身學習,他們同樣可以治國。
職業教育與學徒制,更是丹麥落實平等教育觀,讓人快樂做自己的另一個例子。
丹麥人相信不論士農工商,職業無貴賤之分。根據丹麥政府統計,丹麥學生受過義務教育後,有五成的繼續升學者選讀職校,副總理本特強調:「每人都有權利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不僅是那些有天賦的人。」
與台灣大不同的是,丹麥的小學與中學,經常安排孩子參觀各種行業,讓他們有機會了解職業特性,選擇自己的最愛。
當農夫也好,當工匠也妥,這就是丹麥的價值體系。走訪皇家哥本哈根瓷器(Royal Copenhagen)工廠,一百一十位工匠及二十四位與職業學校合作的學徒,拿著彩筆,聚精會神的塗上釉彩。這裡每件器皿釉彩,都由一位工匠獨立完成,完成後在器皿底座上簽字。該公司畫師平均工齡二十四年。
皇家哥本哈根瓷器藝術指導索倫.尼爾森(Sren Nielsen)說:「很多來這裡的人厭倦讀書,但他們有很棒的藝術天分,這是最重要的。」索倫在該公司工作了四十五年,他的兒子則是一位傳統木製櫃師傅,他為兒子的工作感到驕傲:「只要不只是用腦做事情,也用心做事情,我都一定支持他。」
因為職業平等,孩子也有機會了解各行各業,使得這裡因為「入錯行」而不快樂的人大大減少。
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丹麥是典型的「三高國家」——高收入、高福利、高稅收,所得稅率高達五○%到七○%。這些稅收被大舉應用在社會福利與教育上,根據OECD統計,丹麥的社會福利占公部門支出二九%,是OECD國家中的第二高;公部門教育支出近GDP的七%,為OECD國家中的第一高。
丹麥人民喜歡說:「養我們的皇室好便宜喔!」根據丹、英兩國政府二○○五年統計,丹麥皇室支出是英國皇室的四分之一。愛上網的丹麥人,隨時可以上網查閱丹麥皇室主要成員的預算,包括女王、王夫、王子、王妃,明細一清二楚。
「對丹麥人而言,最有權力的人和最沒有權力的人距離很小,這是一個非常平等的社會。」著名音響製造公司B&O(Bang & Olufsen)執行長蘇騰邦(Torben Ballegaard Srensen)說。
離開丹麥前兩天,我們遇見哥本哈根今年第一場瑞雪。偉思特(Vestas)執行長迪特烈.英格(Ditlev Engel)在風雪中快步走回辦公室,自己拎著皮包與大衣,自己開門,自己倒水,一位部屬在一旁,任由老闆服務我們。要不是我們換名片,根本分不出來誰是執行長。我們一路採訪,從未見員工幫執行長倒水,所有執行長都是自己動手。
丹麥最大菸草公司皇家菸草(House of Prince)市場發展總監漢斯.豪斯克夫(Hans J. Halskov)告訴我們:「在丹麥,老闆絕不可能叫秘書倒水,如果他這樣做,秘書大概會把水倒在他的臉上!」
因為身分平等、機會平等,社會安全又透明,所以丹麥人都能安心做自己。
二十六歲丹麥青年彥斯.席洛普(Jens Sejrup)告訴我們,「我覺得很快樂,因為我生命中在乎的一切,都是我自己選擇的。丹麥人的快樂,來自選擇的權利。」
建立於一八四三年的蒂沃利(Tivoli)樂園,是一百多年後迪士尼樂園的靈感來源,據說當年開幕時,童話作家安徒生(H.C.Andersen)也擠在人群中體驗童趣瘋狂。Tivoli是英文「 I Love it」的丹麥語組裝字,在這愛與童話的國度,旋轉木馬旁的玫瑰園邊,一對老夫婦比肩而坐,遙望歡樂的孩子。
問他們快不快樂?老先生回答:「我們很快樂。」再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因為我們是丹麥人。」我們詫異:「只因為這樣?」他說:「是的,這樣就已足夠。」
答案簡單,卻令人震撼。未來,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說出這樣肯定的答案。
一分鐘看丹麥
■面積:4萬3千平方公里(相當1.2個台灣)
■人口:540萬人
■民族:斯堪地那維亞
■宗教:路德教派(95%)
■語言:丹麥語
■立憲:1849年
■首都:哥本哈根
■時差:冬天比台灣慢7小時,夏天比台灣慢6小時
■人均國民所得:34,600美元(台灣的1.25倍)
No.1 全球第一個禁止黑奴交易的國家
No.1 公部門教育支出占GDP6.8%,OECD最高
No.2 對外援助占GDP0.85%,全球富國排名第2
No.4 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全球競爭力第4
21.7% 風力發電占21.7%,歐盟最高
31% 培根和火腿出口占全球31%,世界第一
從海盜後裔,蛻變成快樂子民
丹麥人的崛起,原是海盜後裔。在其人口結構中,九四%為丹族(Danes),是維京人(Viking)的一支。
早期的維京人,最早群居於瑞典,約在西元五百年前後大規模遷徙至現今丹麥領土。他們可分為瑞典維京人、挪威維京人、丹麥維京人。八世紀後,丹麥、挪威、瑞典已粗具王國形式,集結兵力並發展更高技術的航海巨艦。隨著人口增加,糧食逐漸不足,再加上氣候惡劣,維京人遂四出侵擾。其中,挪威的維京人因八世紀時統治者手段殘暴,迫使許多維京人流亡海外,並進行海上打劫。從那時起,維京人也成為海盜的同義詞。
維京人驍勇善戰,令歐洲人聞風喪膽,視其為來自極北苦寒之地的恐怖夢魘。他們架著用榛樹與橡樹製的高桅帆船,揮舞鐵製利斧橫行海上,帆船高聳龍頭彷彿無堅不摧的猛獸。他們猝然而來,席捲而去,兇猛無情,所經過的村莊,往往陷於一片火海。八世紀起,歐洲許多教堂迴盪著這樣的祈禱:「上帝啊,讓我們逃過北方人的侵襲吧!別讓我們遇上他們的暴行吧!」
揮別巨艦橫行的上古時期以及北方混戰的中古時期,丹麥進入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運動的轉捩點。其後,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十九世紀的立憲運動,透過教育改革落實自由民主、機會均等、終身學習,奠定現代丹麥國富民強的基石。
在現代化過程中,丹麥在有些思想上已領先世界。譬如,一七九二年,明文禁止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黑奴交易,成為世界上禁止奴隸買賣的先驅。教育方面,早在一八一四年,丹麥便規定七年國民義務教育,領先法、英、美。
一支海盜後裔,建立起全球最快樂的國度,展現出強國氣度,是不容易的大轉變。
hca17 wrote:
說穿了華人的核心思想...(恕刪)
在台灣敢反抗權威和敢說出國王沒穿新衣真話的,就會被抹黑成EQ不好。

教科書中教導要個性耿直、不畏懼權勢、不說謊,反倒是個原罪,善於利用話術說謊、背後捅刀的叫處事圓融。

1 關於美國人的消費。
實際上有錢儘量消費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而是適當的消費才是正確的觀念,美國在1945年以前並非是一個消費主義橫行的國家,甚至在1991年之前也並非是一個消費橫行的國家,正是後來消費主義盛行,才造成今天美國到處欠債,才有了Q123,看看當年的美國是多麼的風光,今天的美國是多麼落魄
2 關於北歐
也不知道吹捧北歐到底是什麽心態,整個北歐,不光是丹麥,可以說是養懶漢的地方,人到了北歐就失去了奮鬥的動力,高福利保障雖然能平衡社會收入,但是使得人更加懶散,所謂的大同世界從來沒有出現過,北歐人都非常的抑鬱,因為常年缺少陽光,人都抑鬱的變態了,所謂的高工資,實際上物價也高的驚人,遠比不上美國,而北歐的一流人才也非常少,哪個一流人才願意來一個養懶漢的地方?
再說所謂的“免費醫療”,免費是免費了,但是效率太低,很多北歐人寧願攢錢去找私人醫生,而私人醫生收費會讓你覺得臺灣醫生都是白衣天使
再說基礎教育,按照外國人定義的PISA測試,臺灣第8,前十名裡面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芬蘭,愛爾蘭,臺灣,加拿大,波蘭,東亞人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其中華人又是其中的翹楚,別忘記了,PISA可不是黃種人定義的,而是白種人定義的,北歐國家除了芬蘭,其他都比臺灣差,
北歐最差的就是讓人失去動力,生活沒有目標,發展變化小,你以為 臺灣薪水上漲慢?你錯了!你在北歐,20年前拿什麽薪水,20年后還是拿什麽薪水,每年上漲的薪水怕是只夠吃頓飯,非常消磨人的意志。
最後關於北歐最讓人誤解的就是:北歐人喜歡運動。呵呵,臺灣可能北歐人少,大陸的北歐人可不少,賴到中國頗有樂不思蜀的感覺,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聞之爲什麽北歐人那麼瘋狂癡迷運動,答之:一年絕大部份時間都是很差的天氣,難得有幾天太陽出來,又沒有夜生活,不運動幹什麼?這是被逼的,你當他們願意啊!
飲食。北歐的飲食基本屬於:“這個東西可以吃飽”,什麽瑞典肉丸,屎一樣的東西……哪怕你想自己做----抱歉喲,超市沒的賣啊,北歐人吃個kebab(土耳其烤肉)都覺得是人間美味,你敢相信嗎?
一個正常的社會,是應當有所分工的,建築師擅長建築,那麼就讓他做建築,木匠擅長做傢具,就讓他做傢具,可是北歐那邊人力太貴,逼迫所有的人不得不學會所有的技能,修理,刷油漆,裝修,車輛拋錨,拖一次2000NOK(和人民幣差不多,自己換算),打不開門,一次5000NOK。
政治上動輒上綱上線(這句話不知道臺灣人看的懂么),黨同伐異,左翼聯盟打壓自由派,不管什麽事都來個人民至上,女權主義,互噴的比臺灣還厲害,你覺得臺灣政局亂,那是你沒去過北歐。

挪威克朗和人民幣基本是1:1,換算成臺灣貨幣,自己乘
你以為的北歐是這樣的

實際的北歐是這樣的

-----------------------------------------------------
黑了半天,找一句話平衡一下,北歐真正的優勢在於:美女真心多,導致海綿體一直充血,對身體不太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