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明明是L型社會為什麼一直說是M型社會呢

M型社會一直是大家提在口中的一句話
最先為大前所提出的理論
可是這個論點是指財富的人數向極貧及極富移動
但試問台灣二千一百萬人(假若)
若變成M型社會的話
極貧--一千萬人
中等--一百 萬
極富--一千萬人
這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M型社會)

若是L型社會那可能還說的過去吧(極富只是一部份但明顯多於中等階層)
極貧--一千五百萬
中等--幾百萬
極富--幾百萬
這樣才對吧
所以別再說M型社會了
那只是証明這個論點是不可能會實現的
2007-07-18 18:0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社會
M 型社會理論之所以會紅,是因為說出這句話的那個人紅。

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先看提出理論的人紅不紅,才決定要不要引用他的理論。
而不是因為這個理論本身好,才開始引用這個理論。

隨便什麼話掛上大師的名字,都會被一堆政商名流隨便引用。

至於這理論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真的符合事實?
那些引用的人根本不關心,因為他們引用的目的只是為了名氣,而不是為了真理。

這幾年我聽過一堆什麼 U 型, V 型, W 型的理論,都仿效 M 型理論。
問題是你提出的理論不管多好多符合現實,很抱歉,只要你名氣不夠大,通通出局。

小弟認為應屬於m型社會...
但右邊的麥當勞突起遠小於左邊的麥當勞...
wretch.cc/blog/yjl7489
我認為M型社會的理論只是形容一個社會現象; 有錢的更有錢, 沒錢的更窮. 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數字可以表達出來的.

如果你認為你的數字論述是對的.
請提出你的證據... 你的數據是根據哪個報告而提出的理論.
M型社會應該指的是趨勢, 而非現況分布圖, 意指中產階級的消失而貧窮以及富有的比例增加.

T.K. wrote:
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數字可以表達出來的.

chlin wrote:
非現況分布圖

謝謝指教
但依之前大前書所提的內容
以日本來舉例:假設一世代平均年收入為六百萬日元(這只是舉例,日本的每人平均GDP為$28,700美元,約等同94.7萬台幣,雖然是台灣平均年收入的1.87倍,不過因為日本物價非常高,所以從PPP還有Big Mac index(註一)來算是跟台灣差不多的)為基準,超過一千萬日圓為上層階級(佔勞動人口的4.9%)、六百萬到一千萬為中上階級(16.2%)、三百到六百萬為中下階級(41.5%)、三百萬以下為下層階級(37.4%),中下階級和下層階級人數這十年來明顯增加,竟然達到近80%的比例(79%),上層階級也微微增加,但是中上階級人數卻大幅銳減。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出處:http://www.shukai.biz/2006/12/m.html)

他所引用的是比率分布,因此小弟才提出此論調。
說穿了就是用大前的話去証明內容有問題(不是M型社會)
如此而己別無其他意思
gimin72 wrote:
上層階級也微微增加,但是中上階級人數卻大幅銳減。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數據使得趨勢浮現,上面這段話不就說明了M型的意義?並不需要兩邊的數字對稱,最重要的是中產階級的消失。多數人的感受是往富的一邊人數增加的少,而往貧的一邊人數增加的多。
書裡有講啊 左邊的M佔8成 右邊的M佔兩成
在M型社會中,真的不會發生社會叛亂。
窮人大反擊。

很明顯!!
如果真的是L型社會,
那今天出書的就是你,
而不是大前研一了....

但若樓主的理論成立,
到是可以考慮出書喔!!
有感覺我是來亂的嗎....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