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一直是大家提在口中的一句話
最先為大前所提出的理論
可是這個論點是指財富的人數向極貧及極富移動
但試問台灣二千一百萬人(假若)
若變成M型社會的話
極貧--一千萬人
中等--一百 萬
極富--一千萬人
這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M型社會)
若是L型社會那可能還說的過去吧(極富只是一部份但明顯多於中等階層)
極貧--一千五百萬
中等--幾百萬
極富--幾百萬
這樣才對吧
所以別再說M型社會了
那只是証明這個論點是不可能會實現的
T.K. wrote:
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數字可以表達出來的.
chlin wrote:
非現況分布圖
謝謝指教
但依之前大前書所提的內容
以日本來舉例:假設一世代平均年收入為六百萬日元(這只是舉例,日本的每人平均GDP為$28,700美元,約等同94.7萬台幣,雖然是台灣平均年收入的1.87倍,不過因為日本物價非常高,所以從PPP還有Big Mac index(註一)來算是跟台灣差不多的)為基準,超過一千萬日圓為上層階級(佔勞動人口的4.9%)、六百萬到一千萬為中上階級(16.2%)、三百到六百萬為中下階級(41.5%)、三百萬以下為下層階級(37.4%),中下階級和下層階級人數這十年來明顯增加,竟然達到近80%的比例(79%),上層階級也微微增加,但是中上階級人數卻大幅銳減。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出處:http://www.shukai.biz/2006/12/m.html)
他所引用的是比率分布,因此小弟才提出此論調。
說穿了就是用大前的話去証明內容有問題(不是M型社會)
如此而己別無其他意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