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部賣座還不錯的好萊塢電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講的是地球氣候發生了大變化,人類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不知未來將何以自處。所以,片名取為「The day after tomorrow」,頗有警示意味,提醒人們若不注意愛護環境,則天災臨頭,明日過後(after tomorrow),大家將不分種族國界,遭遇大自然反噬的浩劫。
這部片子,我是在大陸看的,從「片名」到「對話」,大陸電影譯者在翻譯時處處照本宣科,痕跡明顯。由於電影上映至今好多年了,「對話」的部分我記得不太清楚,但「片名」的兩岸譯法天差地遠,已是網上大家討論很久的話題。如今我再提此事,是因為我發現:大陸譯者「照本宣科(死守字典不知變通)」的老毛病似乎不見改善。
當年大陸把《The day after tomorrow》翻成「後天」,讓小S在「康熙來了」節目中揶揄了一番。一個碰巧看到這段的大陸朋友,忿忿不平地問我:「怎麼,你們台灣話裡就沒『後天』這個詞嗎?這也要嘲笑我們!」言下之意,頗覺台灣人大驚小怪,甚至還覺得「委屈」。
他的意思很簡單:「The day after tomorrow」,字典上就是說「後天」。難道除了「後天」,還有別的說法?
我耐心解釋了一下這部片子的主旨。片子講天災、講人禍,劇情與中文裡的「後天」扯不上一點點關係。
「翻開字典就是『後天』,台灣的翻譯會不清楚?捨『後天』不用,不就是實際理解了這部片子之後,知道應該要找更貼切的中文,所以才下苦工夫琢磨出『明天過後』這個片名?」我解釋道:「這樣,你覺得相比之下,翻開字典就照抄照翻,這翻譯是否賺錢賺得太輕鬆了?」
大陸朋友聞言,這才釋懷。
這是幾年前的事情。其實,大陸有不少出色的文學翻譯家,但商業翻譯水平,就真的參差不齊了。最大的共通毛病,就是我上述所說的:「死守字典、不知變通」。
最近,我們公司一份文件交給大陸翻譯公司翻成中文,內容是訓練員工郵件的使用時機與方式。我們花錢翻譯後,得到的成果如下(拔粹):
1、將電子郵件用於合適的目的 - 當有疑惑時,直接打電話
2、「抄送」是XXX公司所排斥的,不是他的規定
3、通過電話而不是電子郵件交談
4、使用「聊天」提出緊急但不重要的信息請求
不知各位認為上述的翻譯,是否已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