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感想]你為什麼問:「要不要﹍﹍?」?

筆者是年資淺淺小學教師一名,本文與教育有關,在此先感謝有興趣繼續看下去的讀者們。


三年前,有幸考上教甄,進入台北市某國小擔任系統管理師,負責教電腦課與維護網路環境、

更新網站等工作。我的直屬上司就坐在我旁邊,職稱是資訊組長。組長她是兩個孩子的媽了,

女兒大學、兒子國中。所以一進到這環境,感覺上好像多了個媽。


系統管理師算是半行政職。除了每週十六堂課是要面對學生以外,其他時候就辦理組長、教務

主任,甚至校長交辦的工作。每當組長交代我新工作時,或是提醒我例行工作到了該交件的時

間,她總是用這樣的語法:「Ckaptain啊~~你『要不要』把這個網頁放到網站裡?」「你

『要不要』去六年六班教室看一下,看為什麼網路不通?」一開始我還真不習慣。總覺得這樣

的說話方式,不像上司對下屬在說話。我猜組長也許是想修飾掉命令式的語詞,但是修飾成這

樣﹍﹍我懷疑這已經變成她慣用的說話方式了——因為她對其他那些年紀已經三十好幾的系管

師,也這樣說話。


想了又想,這樣的說話方式,好像在哪裡常常聽到耶﹍﹍沒錯,她真的把我們當她兒子了。有

一次她念國中的兒子,在我們週末加班時來到辦公室。在要去上補習班之前的空檔,在辦公室

裡用電腦。我們組長跟她兒子講話的方式,就是這樣:「君君(小名)啊~~中午『要不要』

吃飯?」我在心裡OS:「『要不要』吃飯?還有得選啊?」接著又問:「『要不要』去買個

便當?你可以挑你愛吃的菜﹍﹍」我OS:「聽起來就知這小孩挑食。」﹍﹍此時我看組長的

兒子,兩眼直盯著螢幕沒離開過,點著滑鼠的手指也沒停過。對於媽媽的問題,只以「嗯﹍﹍」

「喔﹍﹍」回應。最後呢?則是組長自己得放下手邊的工作,出門去買午餐。出辦公室前還不

忘回頭問:「『要不要』飲料?」


我在一旁快暈倒了,這樣的對話,我好像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了。其他像速食店點餐的地方、假

日時各個適合全家出遊的地方、自己上班的地方(也就是學校)。許多做父母的,為自己的孩

子準備了好多、好豐富的選項;吃飯有好多種餐點可以選、才藝班的種類也是琳瑯滿目、月考

考得好也有各種獎勵喔!這也許不能總括全台灣的家庭現狀,但是至少我觀察到的,這樣的親

子關係與對話方式,還真的不在少數。


我也知道現代人養孩子的方式,跟以前有多麼不一樣。許多父母親會用最新的、國外的理論,

來證明自己的寵溺、不打不罵、全方位的才藝訓練有多麼必要,但是卻忘了最根本的道理。父

母之所以為父母,其教養的責任責無旁貸。而身為一個已生育子女的成年人,應該以長於孩子

二三十年的人生經驗,來教導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獨立負責任的個體。那些總是為孩子們

準備許多選項的父母親,如果還在用這樣的語氣說話,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那我幾乎可以想

像,將來這些父母的問題,可能會變成:「女兒啊~~妳『要不要』把那些卡債還一還啊?」

「兒子啊~~你也三十好幾了,『要不要』成家立業了啊?」


感謝讀到這最後一行的您,如有同感或不同意見,歡迎回應。
2007-06-01 14:1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感想
我媽從幾年前就在問我: 要不要結婚啊??

結果拖了7年多, 終於要修成正果了~

而我媽說得"要不要", 在我聽來比較像建議, 因為真正要我願意去做才會完成.
搞不好這只是口頭禪....
一切只是樓主想多了....
這的確是台灣人的社會現象,
看到現在的小孩可以說是異常的幸福,似乎感受不到一點壓力
生活過的無憂無慮的,這是父母親所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
難怪部分七年級以後的小孩常常被冠上吃不了苦,特愛抱怨...等
這樣的文化看來會一直持續下去,
"要不要"我從小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是" "好" "馬上做"
我媽好像從來沒有問過我要不要
他都說
你想怎麽樣
呵呵呵
不然就是,你自己想辦法

坦白說..

"要不要"是小孩子自己的事..

只是做父母的會擔心會提醒..

小孩子不會永遠都是小孩子

總有要為自己的抉擇承擔後果的時候..

這就是成長囉~

只是提早讓小孩明白這點而已..




我已閱讀過並同意遵守討論區規則
...............DEL
『要不要』是中文特有的一種問句文法,
本文未看見有何不妥,
難道要用命令型的文法嗎?

---------------------------
你們一會要用功利式的方法,叫同學凡事講利益,
一會要叫同學要道德,有些事要道德為主.

又一會叫家長不要體罰,愛的教育,不要罵,
有一會叫家長要有家長的態度.

這不是矛盾嗎?
你問我會什麼?我想我什麼都不會!
把選擇決定權丟給被提醒的一方
回過頭來想,說不定是種尊敬對方的作法
現在的子女不一定會全然接受家長說的事
但是如果家長是提個建議再把選擇決定權給子女
何嘗不是個好的做法呢?!
剛好不久前收到友人分享的網路親子文章,
正好與樓主提的問題相呼應,
原文如下:
=========================================================

不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在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中,尾音單字的仿說,是比較早發展出來的能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可愛的,
問他:「好不好?」他會說:「好!」
問他:「要不要?」他會說:「要!」
問他:「是不是?」他會說:「是!」
問他:「乖不乖?」他會說:「乖!」
甚至問他:「笨不笨?」他也會說:「笨!」

相信爸爸媽媽在經歷孩子的這個階段時,都會覺得孩子好可愛,
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回答各種單字的答案,然後哈哈大笑。

可是再過一段時間,孩子的發展已經過了單字仿說期之後,
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開始說:「不要!」
問他什麼事、什麼話,就看到孩子一個勁兒地搖頭說:「不要!」

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也進步了,知道如果他說了「好/要」之後,
他可能就要做他不一定喜歡做的事,於是他就開始猛說:「不要!」

遇到猛說「不要」的孩子,相信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頭痛,不曉得孩子為什麼什麼事都說不要,
卻沒有回想一下, 是不是我們的問句有問題?

我們問孩子的問句是:「要不要吃飯?」意謂著答案有兩種,一個是「要」,另外一個是「不要」,
那為什麼孩子一定要回答「要」,爸爸媽媽才肯甘休呢?
這明明是個「yes、no」問句,不是嗎?
那為什麼孩子沒有選擇no的 權利呢?

這就是主任媽咪所謂的「除非願意尊重孩子的選擇,否則不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一般父母在問「yes、no」問句時,其實是希望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當孩子的答案是否定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心裡卻生氣起來,忘了孩子是有決定權的。

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做某件事,
下次請把句子改為「我們要吃飯囉!」、「我們要睡覺了」、「你要吃藥了」,
不要再問孩子「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或「要不要吃藥?」這種問句。

當然這種直敘句不是一說孩子就會乖乖聽話的,
所以我們通常會搭配「預告」這個技巧,提前告訴孩子,
「再五分鐘就要吃飯囉!」、
「等長針走到2的時候,就要睡覺了」或「吃飯完就要吃藥了」,
孩子越不願意做的事,就要更提前、更密集地做預告,
執行時再加上「堅決的態度」,跟孩子說:"剛剛媽媽就說過,我們要.....",
如此搭配下來,過一陣子就會發現親子關係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喔!

=========================================================

很有意思吧?
於是可以歸納出,
年記還小、心智未成熟的小朋友,應該給予「命令句」,
也就是樓主所言:
「而身為一個已生育子女的成年人,應該以長於孩子二三十年的人生經驗,
來教導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獨立負責任的個體。」
至於成年人,對自已的行為有負責能力者,
當然就是以「要不要..」來表達類似建議或希望等較具有尊重性質的語氣,
比較特例的就是正值判逆個性的青春期少年,
應該就是適度的兩者交叉並用、剛柔並濟,來取得判逆青少年的信任吧!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