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聯合新聞網看到一則報導,標題是「菜鳥醫師抽腹水 醫病缺乏互信引不安」,由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敘述在陪伴已過世的醫師父親住院的時間裡,體會到的現在的醫療品質。陳永綺回想,過去有主任或院長、副院長查房,當住院醫師的她因此戰戰兢兢,對自己照顧的病人深入了解,才不會被主治醫師或主任「電」,現在不少大醫院缺乏這些對住院醫師的監督機制,讓她感到無奈。
小弟認為資淺醫師確實需要實際的看診來累積經驗,所以病人似乎不應一昧排斥年輕醫師,但現在的醫師訓練卻好像在哪個環節出問題。去年小弟的四歲小晚輩因感冒得輕微肺炎住院台北某市立醫院,原預計兩天出院,但不幸院內感染腸病毒(當然院方不會承認),整整待了一星期,期間沒看到床頭負責醫師表上的那位住院醫師來過。辦出院時,小弟在那張表上寫下「妳是誰,我們都沒看到妳來過」。
各位有類似的經驗嗎?或對現今的醫病關係有何感想?
畢竟他們當年值班的時候, 是總醫師帶他們一起喝酒的....
現在的醫療環境根本就跟當年不能比,
現在的教科書也是當年的幾倍厚.
說個難聽一點, 搞不好國家考試叫他們考都還不一定考得過.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