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能源都是不環保而且沒有永續性的,包括看起來很環保綠色的。

核分裂:核廢料和輻射問題,鈾礦的蘊藏量僅幾十餘年不到。

石油和化石燃料:不可再生,碳排放問題。
        最容易開採得開採完畢,剩下的開採成本很高。

生質能源:佔有大量土地,排擠糧食作物。

水力發電:攔截泥沙流動,和生物的去路,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泥沙淤積,遲早會讓水力發電量越來越低。

太陽能:高汙染製程不提,設備更換和折舊、能源的儲存是個大問題。

風力:設備折舊,風向風力不穩,風力發電機需要大量稀土。





有機農業、拋棄現代化的生活:


農耕地需要大量土地和人力,
穩定的水源(依賴灌溉、現代是抽取地下水,地下水線會越來越低)

沒有肥料和殺蟲劑,糧食的產量會大大減少。
運輸農糧是個大問題,
要降低運輸的燃料消耗,人們的命運會和土地牢牢綁在一起。


農業早晚有一天會耗盡地力,輪耕和有機作法只能延緩農地的壽命。
農業需要大量人力,所以不得不提高出生率,
再古代節育是要受道德譴責,原因是人丁就是經濟資產。

遲早會: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陷入惡性循環。

農業需要開墾,開墾會破壞森林。
森林有保存大量水分、穩定水循環(不至於暴雨成災,也能延緩乾旱),減少水和土壤的流失。

中國最初黃土高原是森林地,黃河中下游是蠻荒之地。
魏晉南北朝戰亂紛擾,黃土高原沒有開發,休養生息,
造成黃河幾百年來少有水患,河流清澈。



太平天國前夕的清朝,是中國不依賴任何現代科技,只依賴農業的所有手段,所能承受最大的極限:

養活四億三千萬的人口,所有容易開墾的土地全部開墾殆盡,
南部山區開發到梯田,黃河流域沒有森林。

台灣,是中國土地的地力消耗、農民人口增加,因此才有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移民。

不仰賴石油和肥料,
但有依賴樟腦、茶葉的出口,
台灣在清朝末年的人口是:兩百九十五萬人。
(台灣糧食自給:目前三成)

因為有石油和肥料,有了農耕機、綠色革命,
讓單位面積產量暴增,才足夠讓70億的人口,不必開墾更多的農地(不然需要更多的地球)




原始狩獵生活:

食物的來源不穩定,以獵食和採集維生,人類需要再一大片的森林裡面四處遷移。
採集果菜,產量遠遠遜於農耕。
獵食草食性動物,人類處在食物鏈的最上層,能養活的人口數極低。

少量的人口就把冰河時代的大型哺乳類吃個精光。






沒有下一個新能源,上天連回頭路都不會給人類走的。

能源的選擇,只能夠選一個最好的組合,在不同的時期使用不同的能源過渡。

很多能源都不是長久之計,
大型哺乳類、野菜野果、農業、稻草、砍柴燒火、煤炭、石油、核分裂,都不是有限的。

沒有所謂乾淨和再生的能源,只有更乾淨,沒有百分之百純淨。


但我們不得不暫時先使用能源一下,這點只能乖乖認命了。


現在已經有更先進的核能科技,
燃料是核廢料,更安全,也把核分裂做最有效的利用。


老舊的核分裂太危險,核一~核三勉強可以接受,核四的拼裝車萬萬不得運轉。

化石燃料的產量,長期看來很不樂觀。

農地?氣候異常,地貌嚴重破壞,可能連回覆以往的水準都有困難。
人類需要農業,但百分之百靠農業已經行不通了。
2013-03-14 11:05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