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撇開媒體記者和少數人對這次金馬獎的小批評不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來金馬獎其實對華語片的影響力之大,
就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優勢。
從這次入圍者的出席率之高,
華仔對於擔任評審主席之認真與謹慎,
入圍者對於出席典禮的慎重,
以及得獎者在乎金馬獎的程度(尤其劉青雲得獎感言的那一段)。
這些在大陸廣大市場吃得開的演員,
為什麼還會這麼在乎金馬獎?
因為相較於大陸金雞獎的限制、香港金像獎的狹隘性,
金馬獎的含量更廣,
也更是所有華語片的最終競技場。
如果政府懂得利用這樣的優勢,
不如藉此機會,
在台灣打造如同好萊塢一般的電影工業園區,
包括拍攝、後製、特效、音樂(音樂也已有優勢),
甚至像是打造好萊塢的柯達戲院一般專業的華語電影頒獎場所,
一旦在華語片的權威地位確立之後,
不但能創造多少的就業機會,
甚至可以建立無可取代的文化實力。
一旦將來大陸對於電影檢驗的開放更大之後,
台灣連這最後的優勢都會失去了。
文化產業是有容乃大啊!
DerrickLai wrote:看見報導有人批評自主國辦的只有幾個奬項台得到,這東西不就是這樣。東西好壞自然有人會看見。
其實撇開媒體記者和少數人對這次金馬獎的小批評不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來金馬獎其實對華語片的影響力之大,
就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優勢。
從這次入圍者的出席率之高,
華仔對於擔任評審主席之認真與謹慎,
入圍者對於出席典禮的慎重,
以及得獎者在乎金馬獎的程度(尤其劉青雲得獎感言的那一段)。
這些在大陸廣大市場吃得開的演員,
為什麼還會這麼在乎金馬獎?
因為相較於大陸金雞獎的限制、香港金像獎的狹隘性,
金馬獎的含量更廣,
也更是所有華語片的最終競技場。
如果政府懂得利用這樣的優勢,
不如藉此機會,
在台灣打造如同好萊塢一般的電影工業園區,
包括拍攝、後製、特效、音樂(音樂也已有優勢),
甚至像是打造好萊塢的柯達戲院一般專業的華語電影頒獎場所,
一旦在華語片的權威地位確立之後,
不但能創造多少的就業機會,
甚至可以建立無可取代的文化實力。
一旦將來大陸對於電影檢驗的開放更大之後,
台灣連這最後的優勢都會失去了。
文化產業是有容乃大啊!...(恕刪)
內文搜尋

X